8月中旬,中国自主研制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高分二号”在成功发射后,目前已完成在轨工程测试,并从距离地面60万米的高空中传来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该批图像纹理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标志着我国民用对地观测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
“高分二号”卫星有哪些特点?亚米级观测数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将产生哪些重大影响?我国“高分”系列卫星还有哪些后续研制规划?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
火眼金睛源自中国制造
“高分二号”之所以目前在社会上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其具有3大特点,徐文介绍说,一是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二是观测幅宽超过 45公里,在现有遥感亚米级分辨率卫星中幅宽最大;三是设计寿命可达5年—8年,创国产民用遥感卫星之最。此外,该卫星具备快速机动侧摆能力和较高的定位精度。所有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综合观测能力。
“高分二号”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创新的设计方法,徐文指出,该卫星光学遥感器首次采用天地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遥感相机口径与分辨率之间关系的极限,引入“大遥感”设计理念(相机的设计结合地面处理特点、地面处理的研究也结合了相机的成像性能),实现了系统的优化,充分挖掘了相机的信息获取潜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分二号”关键部件为自主研制,而全部零部件的国产化程度达到了98%以上,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关于“高分二号”到目前的运行情况,徐文介绍说,自8月19日成功发射后,该卫星于8月21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负责研制建设的地面系统接收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后,生产出标准化图像产品。截至9月29日,“高分二号”卫星已经完成部分在轨测试工作,正在进行参数调优和定标,期间已生产1A级标准产品近2万景,覆盖面积976万平方公里。
“高分二号”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公布日期适逢国庆节,当包括北京市区、上海市区、云南鲁甸灾区、新疆天池等3类15幅影像图呈现在面前时,国人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第一次通过自己的亚米级卫星拍摄的清晰画面,鸟瞰自己生活的平原、山川与河流,心头洋溢着无比自豪之情。
黄金数据必将大有作为
与普通民众相比,作为“高分工程”地面系统总师,徐文对这份自豪感有更深刻体认,他告诉记者,亚米级遥感数据在国际遥感领域被称为“黄金数据”,极具应用和商业价值,但长期以来,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主要依靠进口。国产高分卫星的升空将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逐渐替代国外相关产品,逐步降低产品使用成本。在徐文看来,“高分二号”所获取的数据,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安全保障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信息支撑作用,同时对于开展商业化信息增值服务、迈向国际市场、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在20余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同时为地方区域综合应用和公众服务提供空间信息支撑,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部和国家林业局将率先大量应用相关数据。“高分二号”的详查功能与“高分一号”的普查功能相结合,将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调查、农业资源监测与农作物估产、城市精细化管理、交通路网规划与监测、灾情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大大提高卫星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实际上,“高分二号”已经在近期发生的鲁甸地震抢险救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0.8米分辨率的亚米级数据为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进行高精度的动态监测,更精确地提取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等信息,更直观、准确地监测到房屋、道路等人工建筑物的状况,为减灾救灾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
构建网络提升服务能力
“高分二号”是我国对地观测卫星不断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国防科工局相关人士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高分卫星体现了我国在对地卫星观测领域自主创新技术的飞跃,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1999年“中巴资源一号”卫星,到环境减灾小卫星,再到“资源三号”卫星,直至今天的“高分系列”卫星,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都取得了较大的跃升。
“高分二号”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徐文介绍,今后几年,我国将陆续发射多颗后续“高分系列”卫星,继续大力提升对地观测能力,构建能够支撑业务化运行的对地观测系统,真正实现从实验应用到业务化运行的转变,更广泛的为人类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