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报告,工业机器人2013年全球销售量约17.9万台,需求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同比增长12%;其中,在中国销售量约3.7万台,销售量全球排名第一,同比增长60%。中国成为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据Allied市场研究公司最新报告,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从 2013年到2020年期间将以5.4%的复合年增长率发展,到2020年其销售额将达到411.7亿美元。
近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从工业领域快速扩展到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国家安全、医疗康复、社会服务等其他领域。
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中,将先进机器人列入物联网、云技术、下一代基因技术、3D打印、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12项颠覆性技术中的第5项。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每年将为全球带来1.7至4.5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013年,美国发布了机器人发展路线报告,其副标题就是“FromInternettoRobotics”,将现今的机器人与上世纪互联网定位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机器人将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被列为美国实现制造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美国在2010年推行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重振制造业,凭借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
近期,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该计划将有200多家公司、1.2万研发人员参与,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将被纳入该计划。另外,德国为保持其制造业领先地位提出的工业4.0计划,也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作为迎接新工业革命的切入点。
近观亚洲,日本也制定了机器人技术长期发展战略,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新产业发展战略”中7大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今年6月,日本政府表示:日本将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潜能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韩国制定了“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并于2012年10月发布了 “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将政策焦点放在了扩大韩国机器人产业并支持国内机器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等方面。
中国机器人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90年代的原型和示范阶段,在2000年开始进入到产业化阶段。2010年以后,我国机器人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开始面向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在国家攻关和863等计划支持下,90年代初期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产品相继问世,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实践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国产移动机器人开始批量出口,国内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开始形成较强的竞争力,201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超过9500台。在此基础上,国家积极支持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现已经形成了新松机器人公司、博实机器人公司等为代表的多个机器人产业化公司,为我国发展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
2013年,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盟包括了国内机器人科技和产业的百余家成员单位,以产业链为依托,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构建促进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服务平台。
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不同方面的机器人发展规划。2006年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2012年发布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3年发布《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尽管我国机器人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偏低,品牌知名度也不高。国际品牌机器人占中国市场份额超过90%。有报道说,六大日本机器人公司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采购量的一半,而中国本土四大机器人设备制造商加在一起仅占中国市场份额的5%。因此,我国机器人产业还没有形成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