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滇东北40年来最大地震,截至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000余人受伤。回顾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几次大地震,鲁甸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仅次于汶川、玉树地震,在向那些逝去的生命致哀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体系逐渐成熟,灾情就是命令,充分利用“黄金72小时”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中科院院士、遥感专家李小文在汶川地震时的那篇“遥感道歉”言犹在耳,但时至今日,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携带有无人机装备的测绘应急队伍就已经奔赴灾区前线,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灾区影像,用于灾后救援决策。而在鲁甸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除了可以利用遥感现势图研判灾害形势外,还多了一个救援利器——震区三维实景图,通过切换各种视角,实现了对震区各个方位的观测,为制定下一步的救援方案以及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维震区图
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获得了灾后震区三维实景图,这是如何实现的?一篇名为《无人机拍出首张三维震区图木梁纹路清晰可见》的报道曾对此有所报道,称是利用无人机快速三维建模技术,但仍然稍显笼统。同样是在这篇报道里,笔者注意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徐鹏”,但却被冠以“北大数字中国研究院多维仿真工程中心总工程师”的头衔。笔者略带疑惑:这是否是曾经采访过的北京红鹏天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裁徐鹏?后来得知,红鹏天绘作为无人机倾斜摄影及三维快速建模的提供方,参与了鲁甸地震的救援工作。而为了能够对无人机快速三维建模技术有更详尽的了解,笔者对红鹏天绘总裁徐鹏进行了专访。
一开始,徐鹏就解答了笔者的疑问,原来他不仅是北京红鹏天绘公司的总裁,还是北大数字中国研究院多维仿真工程中心的主任兼总工程师。正是因为在无人机快速三维建模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身为总裁的他才作为遥感专家,亲赴救援前沿。
首张地震灾区三维地图诞生记
在讲述参与抗震救援的过程时,已经从灾区归来多日的徐鹏依旧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他说道,8月4号早晨发生地震,当天晚上接到的通知,然后第二天一早飞到昆明,5号集结了四名技术骨干以及两套完整的无人机及建模服务器等装备,驱车奔赴灾区,但过了鲁甸县之后,路边的山体不断塌方,车开了一段时间后,只能徒步行进。由于时间紧迫,他们恨不得脚下生风,赶忙一路小跑,来到了龙头山镇附近,由于巨大的滑坡体的阻挡,无法进入。
鲁甸抗震救援中所用的无人机
龙头山镇是这次地震的震中地区,徐鹏一行人找到了一处较为平整的地点——一位老乡家尚且坚挺的楼顶,迅速将无人机组装起来,按照设定的航线,将无人机送上天,从拆开箱子组装到离地升空,只用了二十分钟时间。随后,无人机在7分钟的飞行时间里,“扫描”了10万平方米,接下来,根据无人机采集来的分辨率为4cm的影像,迅速生成了震区的三维立体图像,据悉,这也是我国首张地震灾区三维地图。
徐鹏向我们展示了这张宝贵的震区图,在他的操作之下,龙头山镇的灾区全貌一览无余,各个角度都能迅速灵活地进行切换,每一棵庄稼,每一片瓦,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难怪其他的媒体同行在报道中写到“就连垮塌房屋木梁上纹路都清晰可见”。这种三维成像的逼真效果,让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中学时代曾经玩过唯一一款三维单机游戏《古墓丽影》,但俨然,如今的三维技术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从前的三维图上,石头和树木之类的物体,都是“趴在地上的”,而这张震区图会为给人一种非常直观而真实的感觉,这种沉浸式体验对于前后方的远程会商,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地震灾区危险重重 震区三维图“威力无穷”
徐鹏表示,地震的破坏性往往不及次生灾害的破坏性大,滑坡、泥石流、堰塞湖都属于次生灾害。以滑坡为例,救援官兵必须第一时间统计清楚滑坡体的情况,再研究治理方案。否则,刚把灾民安置好,又会受到另一重灾害的影响。为了向我们说明这张三维震区图的具体用途,他以滑坡体为例做了一个演示:用鼠标在图中的一处滑坡体上划了一道线,屏幕上就呈现出坡度高47米,高程26米的直观信息,而它的面积和整个土方量也得以预估出来。徐鹏表示,凭借这些数据,武警救援部队在打通道路时,就会提前有一个科学的估算。
在鲁甸地震中,无论是无人机航飞,还是无人机快速三维建模,都离不开一个“快”字。因为只有争分夺秒,才能挽回更多的损失,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无人机快速建模作为在灾害中的首次应用,表现出色,这让无人机专家徐鹏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徐鹏表示,无人机的应用,与常规的技术手段相比有三大优势:首先,无需人到现场去,就可以采集灾区的一手信息,避免了次生灾害的风险;其次,节省了很多宝贵时间与大量的人力,无人机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再次,克服了灾区交通不畅的难题,否则有些地区,救援人员根本无法进入。这三大优势,听上去似乎直升机也同样具备,但徐鹏补充说道,直升机起码需要一块 100平方米的空地,而在鲁甸震区,尤其是在石块还在滚滚坠落的堰塞湖,这完全没有可能。
其实,在抗震救援中,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还潜伏着许多未知的危险。对于鲁甸地震中曾遭遇的险情,徐鹏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了一些。从他的叙述中,笔者了解到了灾后救援工作危险重重。在地震刚刚过去的鲁甸地区,每天要经历大大小小的五六次余震,当徐鹏一行人还正在一栋危房上组装无人机组时,余震就来了。而他们在灾区落脚的地方,一边是危房,一边竟是滑坡体。当时的局面对救援人员是一种考验,对无人机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徐鹏讲,技术人员曾跟他说,有一次在堰塞湖旁起飞时,无人机的三个起飞架,二个已经升空,有一个却还陷在泥巴里,飞不起来。由于地质滑坡以后,位置变化巨大,原定的设计航线与之有着很大出入,有一次无人机就曾差一点撞到山上。
无人机操作系统
在徐鹏的亲身演示以及一张张照片的讲解下,笔者了解了无人机的“神奇威力”,但徐鹏告诉笔者,无人机要施展神奇威力,实际上一点也不复杂,只需要设定航线,无人机航飞之后会自动回来,即使折断了一只桨叶了,也会回到起飞点。他一再强调,红鹏做的不是“高大上”,而是“接地气儿”,通过十来天的简单培训,普通人也能当上无人机驾驶员。
参与到抗震救援之中是怎样的渊源?
作为首家参与抗震救灾的无人机快速三维建模的提供商,红鹏天绘自有其独到之处。徐鹏坦言,他在无人机领域已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对其研发设计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的带领之下,红鹏天绘自主研发了几款无人机,鲁甸地震的灾后救援中使用的无人机也正是其中的一架,它已有500余次的飞行架次,性能非常可靠。徐鹏在无人机领域的发言权,还在于他的“精”,他甚至不放过一颗螺丝钉。在他看来,无人机组装时,一颗螺丝钉也会拖延几分钟的时间,因此,尽量改换成方便的卡扣式可拆块。这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使得红鹏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外挂系统赶超了世界水平,获得了国家测绘局颁发的鉴定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