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搭机器人革命快车要“双管齐下”

   日期:2014-08-25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目前在机器人生产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某些环节上甚至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中国的差距也同样十分明显。我们一方面大量为海外市场提供着数量巨大的机器人产品,一方面却在广袤的工厂里很少看到机器人从事生产的身影。可以说,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反映的是中国在这一轮工业竞赛中又遭遇了新的挑战。

中国目前在机器人生产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某些环节上甚至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中国的差距也同样十分明显。我们一方面大量为海外市场提供着数量巨大的机器人产品,一方面却在广袤的工厂里很少看到机器人从事生产的身影。可以说,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反映的是中国在这一轮工业竞赛中又遭遇了新的挑战。

2009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教给欧美国家的一个最大教训,就是仅重视发展金融行业,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最大的危险。正如欧盟所强调的那样,工业及与其相关的服务业创造了欧盟75%的出口,80%的研发私人投资,以及 7500万人的就业,不把工业复兴搞好,欧洲经济只能不断走下坡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新一轮“再工业化”、“工业复兴”浪潮不断涌现,并且很快就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拿美国在此前后的汽车产业为例,金融危机前在美国生产一辆汽车的平均成本比日本要高出2000美元,而现在则是低了2000美元。这种快速逆转的背后,除了西方国家战略性的推动措施之外,与他们依靠新技术实现工业模式的转型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就是将基于智能化的机器人引入到工业生产中来。

作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国家,中国也是生产和加工机器人的一个大国。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在机器人生产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某些环节上甚至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中国的差距也同样十分明显。我们一方面大量为海外市场提供着数量巨大的机器人产品,一方面却在广袤的工厂里很少看到机器人从事生产的身影。可以说,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反映的是中国在这一轮工业竞赛中又遭遇了新的挑战。

中国的机器人应用率低,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购买和使用机器人的成本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都很不划算。虽然这些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适龄劳动力减少等,倒逼一些企业开始向机器人化生产转变,但是采用或者有计划采用机器人生产的企业还是少数,大多数企业依然还是愿意维持现在的依靠人来生产的模式,有些甚至不惜将企业内迁到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内陆地区,而不是就地改造现有的生产线。

不过,除了技术上的差距外,在一些企业的理念中也存在着阻碍机器人取代现有生产模式的观念。很多人认为,应用机器人将会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浪潮。这就和当年农业生产不肯机器化一样,工业机器人化难免会遭遇到这样的人为阻力。实际上,机器人在今天对生产而言,即是一种替代,更多的则是补充。机器人生产可以延展人类生产在一些极端条件下的不足,从而推升产品的质量,给生产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乃至竞争上的优势。这些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在生产上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并没有造成一些国家失业大潮的到来,这和以往农业机器化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他产业对于简单劳动力的吸引可以抵消机器人在替代方面所造成的劳动力减员效应。同时,一些企业之所以选择机器人来代替简单劳动,和就业者自身的就业观念转变密切相关,即便不采用机器人来代替这部分人的生产,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样会出现。反倒是机器人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这种结构性失业对生产的冲击。

当然,一些人之所以不愿意采用机器人,可能还和我们多年来所坚持的惯性思维密切相关。大多数人的心底里,还是习惯于承接现成的产业模式,习惯于人口红利,对于创新红利不感兴趣。他们还是热衷于拼规模、拼投入、拼资源,而对于技术升级、依靠创新生产模式来提高效益存有畏难情绪。这样的观念表面上可以称之为“小富即安”,往大了说就是缺乏企业家精神了。

因此,我们要赶上这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搭上机器人革命这部快行车,必须双管齐下,除了要做技术上的努力,更要主动地消除观念上的误区,为机器人的应用扫清前工业化时代惯性思维的阻碍。也就是说,技术变革,要与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步才行,否则我们可能又要遭遇一次“失之交臂”的历史遗憾了。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