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机器换人”潮兴起 “世界工厂”东莞或率先崛起

   日期:2014-08-06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东莞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在第三波“机器换人”浪潮来临之际,东莞或将首当其冲,率先崛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东莞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在第三波“机器换人”浪潮来临之际,东莞或将首当其冲,率先崛起。

总部位于德国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近3倍。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由政府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该市共有66%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了“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恒研科技广州研发部经理指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改变,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工厂招不满工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成本也一直在上涨。

很多企业将“机器换人”视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出路。在东莞已经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中,统计显示有一半企业表示节省生产人员10%以上,20%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30%以上。

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普及使用工业机器人也面临一大挑战:巨大的投资成本。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表示,目前中国73%的机器人由外国厂商生产,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拓斯达致力于为制造业提供一年回本的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让中国4500万中小企业都能用得起自动化装备。

吴丰礼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运用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未来工业机器人或将掀起新的工业革命,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势在必行。

目前世界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每万名雇员55台,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为每万人23台,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仍是世界上工业自动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今年6月,东莞市政府通过两份文件,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东莞机器人应用市场如饥似渴,让嗅觉敏锐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纷纷向莞集聚。

“第一波机器替人潮在新世纪初,那时民工荒刚刚出现,随后第二波则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近两年第三波又开始了。”在东莞自动化设备龙头艾尔发公司总经理黄俊钦眼中,东莞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与这三波浪潮紧密相连。

市经信局最新一份调研统计显示,目前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约14.53亿元,整个智能装备产业则达200多亿元,尽管有着核心技术缺失等硬伤,但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在东莞崛起。

看好东莞机器人应用市场

艾尔发是台湾天行自动化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2001年进入东莞之初,该公司只有30多家客户,到2007年发展到1500家,现在则猛增到4000多家客户,其中大部分都是近三年增加的。

“以前我们专注于注塑机械及周边自动化设备,现在我们不得不向更多行业应用转变。”黄俊钦说,过去,只有中高端电子产业和汽车等行业机器人需求较大,现在就连单价较低的五金产品也开始引入工业机器人。

第三波“机器换人”潮也在吸引深圳等周边地区企业的目光。“我计划把深圳生产研发总部搬到东莞。”深圳拓野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凌琳称。近日,该公司还作为发起人之一举办了东莞机器人技术协会筹备会议,来自珠三角近50家机器人厂家将成为首批会员单位。“协会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企业加入,主要是他们看好东莞的机器人应用市场。”

机器人生产企业数或占国内一成

据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粗略预计,东莞真正生产研发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不多,约有30家。而市经信局调研数据显示,东莞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商数量约为40家,工业总产值约14.53亿元。

别小看这一数字。据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5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总量353家。这意味着,东莞机器人企业数在全国十个席位中已占据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也正在积极打造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此外,广东省重点项目粤海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园已开工建设,将发展工程装备、数控装备等智能制造产业。

东莞机器人产业有望形成规模优势

总体上,东莞工业机器人企业大多聚集在下游系统集成环节,与国内绝大多数同行一样,核心技术缺失,受制于人。

“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东莞九成企业都集中在这个环节上。”黄俊钦称,有技术能力的企业也只能围绕工业机器人做起周边开发、系统集成的生意,替不同企业开发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也充当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代理商。

系统集成,指的是将批量的机器人、网络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一个生产车间。国际模协副会长、东莞工业机器人技术协会顾问罗百辉认为,这种选择相当现实:“为工厂做解决方案,开发自动化系统利润同样可观,成本只要几万元,却有可能卖到几十万元。”他认为,东莞机器人产业有望先做成规模优势,再形成性价比优势,市场还是很乐观的。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