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们的制造业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我们是用1亿工人来完成的,美国是1000万工人完成的
工业机器人,如今在中国是个热门话题。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比2012年增长约36%。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公布的报告亦指出,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下,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的增长率为年均23%至36%,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元级别。
在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也被寄予厚望,期待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
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蔡鹤皋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该项目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时,被用以与人造卫星媲美。
此次专访中,蔡鹤皋再次强调,只有解决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问题,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1亿人完成1000万人的工作
上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当时美国工业发展很快,但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他们就考虑研究一种机器,能够在工厂里代替人进行各种作业,比如焊接、喷漆、搬运、装配……这种机器人开始看起来就像人的手臂,有大臂、有小臂、有手腕、有手,根据编程可以做各种动作。手里拿着焊枪就可以焊接,拿着喷枪就可以喷漆,有手爪的可以搬运。当时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机器人首先用在汽车上。日本在战后也面临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很快就引进了这项技术。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工业机器人产业很快就发展起来。对机器人制造厂,政府给补贴,以减少制造机器人的风险,因此刺激了工厂的积极性。用户购买和使用机器人也会得到政府补贴,用的越多获得的补贴越多。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
日本将1980年叫做“机器人元年”,他们在这一年基本做到了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工业机器人后来在欧洲也得到发展,像德国、瑞典发展得很快。瑞典的ABB公司、德国的库卡公司,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把机器人列入国家计划,后来也列入“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那时到现在也有30多年了,我们已经能造工业机器人,但产业还没有发展壮大,规模也很小,只能说还在萌芽阶段。中国目前还没有像库卡、ABB、安川那样大规模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但是这30年当中,我们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现在西方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到了什么程度?
像日本,每一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是300多台,中国还不到20台。从这方面来看,中国潜在的市场很大。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2010年我们的制造业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我们是用1亿工人来完成的,美国是1000万工人完成的,这个数字说明我们的生产效率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生产手段还非常落后。
2010年,我到沿海的一些企业看,虽然产品可以出口、产量很大,但都是手工作业、劳动密集型。到车间一看,很多人在那用手工焊接、装配、制作。
这几年中国也出现了过去西方国家、发达国家曾遇到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高。中国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了,今后怎么发展?中国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所以,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个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高涨期。
有人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场,因为中国制造业非常庞大,要提升到像美国、日本、德国那样的自动化程度,需要几百万台工业机器人。
正因为这样,外国几家大的机器人企业,像库卡、ABB、安川都跑到中国来,在上海、成都、沈阳、北京等地建厂。他们已经发现,必须要用廉价产品来和中国竞争,就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就地生产,减少远途运输成本。
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拱手交给外国人,要发展自己的工业技术产业,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人占领中国市场。所以现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都积极创办机器人产业,从全国来看有数百家这样的企业正处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