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智能化助力轨道交通安全建设

   日期:2014-07-04     评论:0    
核心提示:截止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35个在运营或在建地铁的城市。然而由于发展差异,各城市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置迥然不同。对此,专家建议建立自动化为前提、清晰度第一并与其匹配的管理理念,使轨道交通建设更加自动化、智能化。

截止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35个在运营或在建地铁的城市。然而由于发展差异,各城市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置迥然不同。对此,专家建议建立自动化为前提、清晰度第一并与其匹配的管理理念,使轨道交通建设更加自动化、智能化。

建设参差不齐标准理解不到位

不管对产品选用还是工程布局,一定要按照标准和程序实施。这个程序包括设计的评审、工程的评估、后期的验收等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防范建设,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在规划或设计,都存在一大通病——对于如何落实标准缺乏充分咨询。系统由此导致成本浪费或粗建滥造,后患不断。最为明显的是,各大城市的地铁技术防范规划中,非传统的安全防范建设成“真空”。

当然,其中既有业主方对正规、系统的宣贯培训不够重视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包括制造商、集成商、工程商以及设计单位等在内,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现象。

理念及技术先进性并不逊于欧美但须与体制匹配

国内轨道交通技防貌似不完备、不规范,实则在技防手段上并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甚至有引领潮流的态势。笔者曾接待过法国巴黎泰拉斯公司的代表前往上海申通三号线考察,其间该代表感叹中国地铁安防技术之先进,毫不吝溢美之词。不过也有直言,操控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体制与其并不匹配,有待改进,方可发挥更好,管控得更有效。

之所以能获得国外同业者的高度认可,个人认为大致有三大原因。

第一,中国已制定相对统一的技术防范标准,而国外普遍欠缺;

第二,轨道交通技防理念以及布点设局都非常先进;

第三,国内地铁所安装之设备/系统皆采用时下主流技术。

当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技术的应用及其系统集成思路必须与管理体制匹配。比如前端采用的是数字摄像机,后端平台则要具备智能检索功能,迅速的从大量的数据中分析出有用的信息,可以说,功能必须与管理体制结合,方能满足需求。

需要建立自动化为前提、清晰度第一并与其匹配的管理理念

未来轨道交通发展安全防范技术发展将朝向的两个维度:自动化、智能化。如果项目按照标准来实施,无论视频集成还是告警集成,倘若没有实现自动化,那么只能是低层次的消耗人力。因此若要集成,首先要确保自动化实现。

另外,基于公共安全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转变视频监控建设的理念,不要过多地将目标投向每秒25帧,而要更加关注每幅画面的清晰度。

在模拟时代与模转数阶段,比较多强调就是画面流畅,如需达到25帧/s,码流2兆才没有马赛克、拖影。视频监控迈入数字化后,带来的最主要的变革便是清晰度的显著提升。人们关注的焦点将是图像的画质,从而作为后端智能分析基础。因而一定要把清晰度放在第一位。而从取证角度而言,所需要的画面,包括人脸、行为都需要画质高清。

技术创新将驱动管理体制的优化。如果没有管理体制优化跟进,所有设备、系统都将成为一道“摆设”。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