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迎建设元年市场状况却不理想

   日期:2014-05-27     评论:0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主流,但是智慧城市市场却存在着诸多弊端。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不均衡,在推动建设的时候却没有兼顾应用的发展,智慧城市商场不够开放,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运营的也并不理想。

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主流,但是智慧城市市场却存在着诸多弊端。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不均衡,在推动建设的时候却没有兼顾应用的发展,智慧城市商场不够开放,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运营的也并不理想。

今年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元年,据了解,中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专注智慧城市应用方面的多是一些中小初创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数量上也乏善可陈。

政府侧重基建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政府到企业更加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已达千亿元以上,预计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万亿元以上。

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印度已经向灾民发放救济贷款,能够通过手机进行支付,拉美国家税款缴纳通过手机实现,客观看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关的技术发展方向,产业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智能建筑所所长余庄认为,目前中国建设智慧城市还是强调是硬件,实际上真正能反映出智慧的是软件。“硬件的搭建是智慧城市建设最低级的阶段。要进入比较高级的软件搭建阶段还是需要人的智慧来推进的。”

应用发展滞后

各地政府在推动基建的同时并非没有兼顾应用的发展。

北京市信息化委员会童腾飞副主任就介绍说,“在老百姓这块,我们做了北京服务云APP,将来把政府所有的通知类的都集中在里面,在应用超市里,应该能搜到这个应用,我们正在推,目前20万用户,今年改版之后我们的目标是达到100万用户。”

100万用户对于北京市政府来说或许是不小的成就,对市场而言,却只是一个零头。实际上,在一些安卓应用商店,不少优秀开发者的应用,单日的下载量就能达到50万,整体破千万的不在少数。

不仅是覆盖用户较少,业内人士还指出,智慧城市平台的应用也不多,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整体来看,各地智慧城市通常局限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少数行业。理想状态下,智慧城市是可以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智慧城市是一整条产业链,包含了提供运营服务的运营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技术集成的建设商,提供系统所需各种产品的产品商,以及规划设计整个城市蓝图的设计商等,软硬缺一不可,这需要政府在总体层面进行规划。

据悉,包括北京、陕西等地政府已经在出台省级方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尺,因区位优势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而各有侧重,不过在发展理念上要特别把好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始终坚持创新,二是要因地制宜。

缺乏商业模式

“政策驱动的行业通常发展非常缓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智慧城市软件落后于硬件。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向市场开放,吸引企业甚至是个人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据业内企业人士说。

在他看来,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应用研发的多是一些初创企业,“互联网公司作为信息消费的重要力量,也没有对智慧城市应用研发领域过多关注,只是简单地将原有的产品APP放到了智慧城市平台上。”

目前,多数智慧城市平台都提出了面向第三方开放的口号,第三方可以将各自的产品和服务APP置于智慧城市平台。按照设想,第三方开发者可以从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获取收益,并为智慧城市平台提供一定的分成,双方共同受益、良性循环。

实际的运营状况并不是这么理想。

有知名智慧城市平台企业人士透露,鉴于智慧城市平台流量有限,单一应用的下载和使用跟一般的应用超市难以相比,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对开发者吸引力不大,因此开放平台这块儿业务一直没有收费。

也有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公司人士指出,巨大的投资额在各个参与方心中,都造就了巨大的利润预期。但是智慧城市是长期服务民生的基础建设,盈利依靠的是先进的IT技术带动的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的规模收益,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初期,不宜逐利。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