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在其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构想。那时的他一定想不到,当其笔下的机器人真正被创造和运用到工业生产中时,或将助力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巩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仅在世界工业舞台上与他国竞争时得到缓冲的机会,同时也考验着中国政府与企业能否同心协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电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全球制造业的厂商纷纷开始重新寻找成本低廉的生产基地。目前来看,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外国制造企业的首选之地,而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时陷入窘境。一方面,中国工业产业正在“茁壮成长”,中国还没完全发展为真正的发达工业国家;另一方面,过去设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生产加工工厂甚至中国本土企业工厂都在逐步向其他国家转移。
不过,这几年全球各大工业展会上出现的新玩意儿——工业机器人,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多国企业实践证明,利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因此需求巨大,中国企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转型”机会。
工业机器人“走”入中国
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组成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机器人供货量达2.3万台,比2010年增长了约50%。据预测,今后,在中国,由机器人完成人工作业的趋势将不断扩大。2014年,中国机器人供货量将达到2.8万台,与日本不相上下,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4万台。届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