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污染治理继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之后,土壤环境污染成为我国下一步重拳治理的重点。不容忽视的是,面对耕地污染触目惊心、法律缺失、巨额的治理资金投入、技术缺失的现状,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修复任重道远。治理需要多方努力,政策支持:
“重拳”治理全国耕地污染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表示,目前环保部正在重新抓紧摸清我国耕地环境状况。虽然2006年开始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但因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网格设计得很大,点位很深,调查并不精准,因此,目前环保部正在组织人员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区域耕地重金属等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
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土壤治理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投入,加上缺乏法律和相关的技术支持,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也在积极推进。在经过两年的立法调研后,目前立法草案已经完成,全国人大明确将在本届人大会议期间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
据悉,环保部正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污染破坏生态及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而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其他污染,它极难降解,甚至可能永远在环境里循环,对人类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资料显示,早在2006年,为了调查中国土地污染现状,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预算资金达10亿元,计划2010年完成,2010年调查范围包括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全部陆地国土,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
尽管没有全面而准确的数据,但事实上,我国耕地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面临资金与法律困境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
研究显示,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资金需求巨大,如荷兰2000年至2009年土壤污染修复成本为每年3.35亿欧元,其中政府投入为每年1.6亿欧元。我国土壤治理市场规模一旦打开,规模或达几十万亿。但是,目前资金来源机制仍未建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也未知。
2012年,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农产品(000061,股吧)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财政部已向农业部拨款8.27亿元,由农业部用五年的时间对全国农产品产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对于土壤修复资金问题,环保部可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包括对污染企业征收的污染税、受污染地块的开发商出资、政府拨款、向责任人追回的治理费用、对逃避承担相关环境责任的公司及个人的罚款、当地社区和居民的集资、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
破坏容易保护难。虽然我国在换土等相关治理技术上已比较成熟,但由于治理资金要求高,治理过程漫长,而且存在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所以还是需要法律制度来进行有效保护。
防患于未然要比污染后治理的成本低得多,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比例基本上是1∶10∶100,重视土壤保护政策是成本最低的土壤保护措施。因此,出台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