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我国雾霾可治 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期:2014-03-13     评论:0    
核心提示:3月3日,科技部召开雾霾治理科技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会议由科技部办公厅主任吴远彬主持,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向媒体介绍了科技部开展大气污染与雾霾治理相关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3月3日,科技部召开雾霾治理科技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会议由科技部办公厅主任吴远彬主持,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向媒体介绍了科技部开展大气污染与雾霾治理相关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向媒体提供了《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雾霾与大气污染的措施与启示》专题报告。来自北京大学的张远航教授、清华大学的贺克斌教授就国外发展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及治理经验、我国雾霾成因及应对策略等有关科学问题做了介绍。

科技部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科技工作。2012年,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启动了“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2013年,科技部联合环境保护部、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首都蓝天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节能、监测预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近十年来,国家科技计划相关项目研究表明,雾霾天气是内外因叠加的结果。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内因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大气污染负荷常年在高位变化。关于PM2.5主要化学成分和来源,科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京津冀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生物质燃烧等一次排放细粒子,以及这些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二次转化形成的细微粒子。外因是不利的气象条件频繁出现,京津冀地区地形和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静稳天气的发生频次远大于其他区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四季地面风速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旦遇到静稳态天气等气象条件,污染快速累积,容易发生雾霾天气。

实现大气质量的逐步好转,必须开展跨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在珠三角建立了全球第3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组建了覆盖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实现对珠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预报及快速反应,支撑实施了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为我国其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重要借鉴。

近两个五年计划,科技部支持研制了一批在线与现场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目前,工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产业化应用并出口到美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系统,普遍应用于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支撑了环境保护系统日常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

针对燃煤、机动车、扬尘、餐厨等排放源及分散源控制,除尘、脱硫、脱硝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有力推进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升级,减少了污染源排放。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在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技术和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客车和轿车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10年开始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示范应用,目前已有6万辆客车和轿车产品商业化运营。 2012年以来,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面向全国主要行业推广了600余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40余项循环经济技术模式。组织开展了工业、农业和城市生物质废物燃气化利用技术研发和示范。

国外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在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要求及现代科技支撑下,我国治理雾霾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强化监测预警、严格管理和执法,同时要持续不断地推动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雾霾治理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我国当前类似的污染阶段,目前其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