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需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日期:2014-03-10     评论:0    
核心提示:关系到食品安全无小事,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关系到食品安全无小事,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们纷纷出招。

构建覆盖各类市场的监管网络

地沟油、毒大米、染色馒头……近些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让人们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刘佩智表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期待仍有差距,“舌尖上的安全”形势虽有好转但仍有四重障碍。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食品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人均消费量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易发。二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普遍规模不大,标准化程度不高,多、小、散、乱的基本特征仍旧突出,隐患多、监管难。三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公平竞争的秩序有待完善,道德失范、诚信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食品安全不仅是最大、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建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安全食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刘佩智认为,“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何丕洁认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构建覆盖各类市场、各个环节的监管网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何丕洁表示:“对食品安全突出隐患和问题进行专项排查和整治,保持高压态势,同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对食品安全犯罪予以严惩,使经营者不敢心存侥幸,让违法者真正得不偿失。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风险预警机构,对主要食用农产品的风险隐患进行摸底排查、专项评估、监测预警,不断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食品药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勇气。食品药品监督机构改革要在监管监督机制重塑上下功夫;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食品药品源头可查和过程可溯。

产品质量追溯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条码标识等综合技术,跟踪和溯源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及质量安全相关信息,是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其实施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极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也可实现监管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动态监管,同时还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严琦表示:“不少食品生产经营者由于认识或措施不到位,未认真执行进货查验、备案制度,或者由于一些食品无标签标识等原因,无法建立起食品追溯管理体系。对监管部门而言,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食品生产、流动、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十分庞杂,信息化建设未跟上等原因,导致无法对所有食品建立起电子监管追溯体系。”

严琦建议:“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强制推行食品质量追溯制度。一是整合农业部和商务部现有的食品质量追溯机制,在国家层面只保留一套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完整追溯链条,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中强制推行质量追溯制度,使之成为类似QS认证,成为企业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表示,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政策法规,但是食品安全事故仍然无法杜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警和风险监测能力不够高。

“食品安全涉及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刘昕以稻米生产举例说:“产地、品种、土壤、水质、病虫害发生、农药种类与数量、化肥、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无一不影响稻米安全状况,通过收集、分析各环节的数据,可以预测某产地将收获的稻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为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预测机制提供了契机。通过收集、分析各环节的数据,可以预测某产地将收获的稻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刘昕建议,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专门负责食品安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与共享。

国家级大数据平台如何搭建?刘昕建议,可以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在动态监测中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并对可能存在隐患的产品进行强制抽检,依据国家制定的食品生产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提出整改、召回、甚至销毁等建议,并向公众实时发布,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刘昕还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推行在农、林、牧、副、渔及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主体建立覆盖食品生产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进行动态数据的标示与感知,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之下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及地方大数据分平台,负责动态收集、分析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并做出评估,对监测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将数据及时汇总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

“我国拥有机构庞大和数量巨大的各种各样的食品检验机构,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推行对国家、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第三方检验机构所拥有的海量数据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管理,为食品安全监管与预警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供研究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和消费者等查询使用。”刘昕表示。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