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近日发布五项污染场地系列环保标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获得基础支撑。继大气十条逐步落实之后,水、土壤两大行动计划将成为国家下一步的政策倾斜重点。尤其是土壤修复将成为中国环保的新版图,今年多个地方政府在两会期间发布的工作报告中均有所提及。
五项污染场地环保系列标准发布
环保部近日批准发布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和《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等5项污染场地系列环保标准(以下简称五项标准),旨在为各地开展场地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实施五项标准外,环保部还将积极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土壤、水环保行动计划,完善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同时加大环保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相关管理措施、制度,为有序推进土壤、地下水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实施效果夯实基础。
污染场地又称污染地块,指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经调查和风险评估可以确认其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地块)。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各地化工、农药、冶炼、电镀等工业企业和加油站、化学品储罐、固体废物处理等设施数量大、分布广,不少企业设施生产时间长、产品种类多、生产工艺复杂、环境管理措施不到位,所在场地积累了多种污染物,包括各类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等毒性强、危害重的污染物。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或污染防治目标的确定,首先应执行其环境质量标准。此外,除法律保障外,当前实施五项标准还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资料缺乏、自主研发的污染场地监测、评价、治理、修复技术装备缺乏等问题。
鉴于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小、项目指标少,而《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的适用范围窄、暴露途径少、技术路线旧,对具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支撑作用不足,环境保护部于2006年启动了场地环境管理配套标准制定工作。
土壤修复计划投入10万亿规模
另据环保部副部长翟青此前公开表示,环保部今年将编制出台《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并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也指出,该计划的投入可能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远超水和大气污染治理。
一位环保行业的券商研究员认为,土壤修复市场已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最大蓝海市场,从治理规模到市场空间都有着其他领域难以比拟的优势。
由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具有上位法不健全、地域差异大、环境影响因素多、作用机理复杂等特点,其环保标准的作用定位、制定原理与大气、地表水环保标准有重大区别,是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难点领域。经过多年探索、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五项标准充分借鉴国外相关法规标准,结合近年来我国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修复工作实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场地环境管理技术原则、模型和路线图,规定了开展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场地环境监测、健康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程序、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规范了相关术语定义,初步形成涵盖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主要环节的国家环保标准体系。自五项标准实施之日起,《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废止。
此外,铁汉生态也已经涉足该项业务,东江环保目前也正在进行土壤修复市场的前期调研工作,今年计划以珠三角为核心正式开拓土壤修复新兴市场。
环保部负责人还表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或污染防治目标的确定,首先应执行其环境质量标准。对于环境质量标准未规定的项目指标,可以根据五项标准确定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控制值,作为具体场地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的目标参考值。鉴于相关法律尚不健全,五项标准以技术性规定为主,未规定相关管理要求;其监督、实施应依据《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相关原则和《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一步明确后依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