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日首次在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成功实施水下机器人——“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
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水下机器人的观测,中国大洋科考扩大了两个热液区硫化物的分布范围,了解到碳酸盐区的分布特征。这些精细资料将对我国在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后续科考工作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据了解,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搭载的“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分别于1月27日、1月29日、1月31日、2月1日和2月2日进行了5次下水作业,其中4次取得成功。作业中,“海龙”号充分发挥调查精细的特性,为我国摸清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硫化物情况提供了良好的设备保障。这也是“海龙”号在 “大洋一号”船本航次任务中首次进行与母船配合情况下的自动寻线跟踪模式作业。
在下潜中,“海龙”号不仅观测到了“黑烟囱”、盲虾和鱼等热液区生物,还扩展了死亡“烟囱体”的分布范围。在非活动热液区,通过水下摄像和照相,了解到热液沉积的分布范围,观测到热液沉积的分布特征,为海底摄像资料的后续解读提供了参照。在最后一次作业中,“海龙”号除了观测到碳酸盐的“烟囱体”,而且还成功取出一管水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