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机械公敌》中描绘了2035年机器人无处不在的场景,这一源于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作品《我,机器人》的故事情节如今看来却似乎不那么“科幻”。工厂流水线工人、家庭保姆、快递员、国际象棋手、搜救队员、消防队员、保安……无人机器已经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引发智能化浪潮。
机器人“智造”“第三次工业革命”
以3D打印技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以科技推动世界,或许未来,3D打印设计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将成为灵巧的生产工厂,以全新方式进行生产制造。
中科院重庆分院近日研发出国内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半月谈记者在该院3D打印中心看到,一台高约1.8米的机器人正在“打印”一件蓝色海螺形状的制品,旁边堆放着不少形态各异的制品。该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彬介绍,此机器人可完成直径220毫米的物品制造,精度比较高,造价才10余万元,主要可用于模型打印制造、艺术品加工等,在工业领域和艺术院校应该有广泛用途。
在实验室,记者还见到了一台3D打印制造出来的扫地机器人,原本70多个零部件,通过3D打印制造可以一体成型。中科院重庆分院院长袁家虎说,早在3D打印技术之前,无人机器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也成为发展趋势。
牛津大学发布报告指出,未来20年,美国将有47%的工作岗位存在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尤其是在集成度高、劳动密集型产业。
前些年,我国沿海一些地方遭遇“用工荒”,富士康就提出“机器人计划”,即在组装工厂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每台机器人成本10万元,连续24小时工作,按每个工人年薪3万到4万元计算,一台机器人成本可以相当于3个普通工人,一年后能收回成本,之后创造的就是纯利润。虽然维护成本过高致该计划搁浅,但机器人给工业制造带来的巨大变革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机器人“服务”改变人类生活
机器人保姆为你泡咖啡、做饭、打扫卫生,机器人快递员为你送快递、搬运货物,机器人保安帮你巡逻等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服务”正在改变人类生活。
亚马逊刚宣布将为客户提供自主无人机快递业务,谷歌随后展示了更为惊人的壮举,收购了机器人公司,并宣布将推出无人机器用于货物运输、投递和搬运。试想一下,这样的机器人也许比我们人类更了解我们自己。
与云端和数据运算相连的无人机器,能够获得关于我们生活点滴的各种数据,不仅仅是我们的名字和地址。亚马逊机器人知道我们的阅读和购物习惯;谷歌机器人知道我们关心什么,开车路过哪里;保姆机器人知道我们口味的喜好,知道家里每个角落的物品放置;当下因很会聊天而火爆的机器人“小黄鸡”知道我们内心的秘密,尤其是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情感和思绪;保安机器人甚至能嗅出哪里有气体泄漏……
这些机器人在视觉、嗅觉、运算、体力等各方面都具有人类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如果还有人对机器人嗤之以鼻,那么可以看看这些具有人脑特征的机器人能做些什么:上世纪90年代“深蓝”机器人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IBM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中以绝对优势击败人类冠军选手最终夺魁。
机器人“万能”,做人类所不能做
《变形金刚》里有句台词:没有人能比我们做得更好。事实上,如果要给无人机器配个说明,没有比这句更合适的了。
四川芦山地震救援时,可变形搜救机器人崭露头角,它能瞬间变化为一条直线,进入最小400毫米×400毫米的废墟洞穴,并在越过各种障碍时自主变化成三角形、并排形、直线形或者D字形等多种造型。
通过红外夜视装置和拾音器等任务载荷,它可变形搜寻废墟下面的幸存者或勘查废墟内部结构。这款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仿生学原理,参考的是变形虫和蛇这两种生物,这种运动方式和形态是世界首创,也是国内首次将可变形概念投入到地震搜救中。
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则能将危楼内或危险区域现场一些微弱的求救声等音频信息清晰地传送出来,极大降低余震或其他原因导致救援人员进入房屋再次被埋的可能性。
在澳大利亚等地,无人机器还可以充当“消防员”扑灭火灾。在特殊环境下,无人机器可以进行电路检修、修复,也可以在极端天气下除冰、开路。
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潜水艇和人类进入太空曾是凡尔纳19世纪创作的科幻小说中的内容,这些早已变成了现实。无人机器的迅猛发展,正来源于人类想象力的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