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的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全球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关键技术”课题已完成95%的专用信息产品反演方法及产品生产,构建了全新的全球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体系,该课题2013年12月25日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中期检查。
据介绍,在充分利用国产气象卫星(FY-2/3)与环境卫星(HJ-1)遥感数据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作物遥感监测指标与评估方法,其中部分指标首次用于全球农情评估,构建了全新的多层次、多指标的全球大宗作物遥感监测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已纳入科技部推动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体系,并于2013年11月20日面向全球发布了中英文版本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英文版《全球农情遥感速报》是中国首次面向全球发布的全球农情监测信息。
该课题是863计划重大项目“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课题之一,在项目整体攻克星地协同观测与卫星组网、多尺度时空遥感数据快速定量流程化处理以及综合定量遥感产品生成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大宗作物遥感定量监测专用信息产品研发和面向全球尺度的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独立、快速的全球大宗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定量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满足面向粮食等战略资源的全球监测和粮食安全战略需求。
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数字农业研究室研究员吴炳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面向全球发布《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中英双语版)》。该报告评估了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主要产粮国2012-2013年小麦、玉米、大豆与水稻的产量,并对粮食主产区与主产国的环境和生产要素进行了细致分析。未来,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将面向全球同步发布中、英文季报。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中英双语版)》的首次发布,为全球与各国粮食贸易提供了重要而透明的农情信息,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几个开展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的国家,有利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合作。
2011年,20国集团(G20)成员发起全球农业监测计划(GeoGLAM),致力于增强全球粮食与大豆信息的透明性。最新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是GeoGLAM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对G20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做出的首次系统、全面的贡献。
粮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粮食产量信息。当前,只有少数国际组织与国家开展全球农情监测与分析,报告将增加全球农情信息的可靠性与透明性,为全球各国提供另一个独立的信息获取途径。与国际同类监测系统相比,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主要采用遥感数据进行评估。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充分利用了国产风云(FY-2/3)气象卫星与环境一号卫星(HJ-1)遥感数据,凝聚了农情监测课题组多年自主创新的监测方法。
吴炳方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的定量与定性的作物监测指标与产量估算模型,其中部分指标首次用于全球评估。如本次速报首次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开展了定量的环境因子定量分析。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在监测全球粮食生产形势的同时,更关注全球粮食安全,这是此次监测范围扩展至全球主产国之外其他国的重要原因,如非洲的 4个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致力于提供准确与及时的全球粮食产量信息,力图为中国政府与国内用户提供独立的监测信息,也愿意为众多的依赖粮食进口的贫困国家提供农情监测服务。这些国家目前还没有能力开发与运行先进的农情监测系统。
吴炳方科研团队从事农情遥感监测工作近20年,开发研制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该系统是基于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建立的一个独立评估国家及全球尺度的作物长势、产量及其相关信息的农情监测系统。经过多年的运行、开发和升级,逐渐形成了兼顾中国农业种植特点与全球主要产粮国种植模式的农情遥感监测技术体系以及规范化、系统化的运行流程,是国际上领先的三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之一。作为该系统的重要成果,15年来累计发布中文版《全球农情遥感速报》90期,监测精度在95%以上,年度间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为国家有关部门的粮情判断、粮食调控等科学决策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的依据。监测结果也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地球观测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关注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