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批输水工程、调蓄以及水厂工程的陆续完工,北京市内的地下输水管道将连接“成环”,也就是说,今年9月北京市民将喝上南水北调而来的汉江水。
9月汉江水进京
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南水北调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工程和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两类。其中,前者属于国家工程;其余为北京市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的为第二阶段工程。建设任务包括6项输水工程、3项调蓄工程以及11项水厂工程,2014年汛后具备接纳年调水10亿立方米的能力。
目前新建扩建与改造的工程主要包括郭公庄水厂、第十水厂、城子水厂、第三水厂等。
第二阶段工程正在实施,包括6项输水工程、3项调蓄工程以及11项水厂工程。2014年汛后具备接纳年调水10亿立方米的能力。明年9月,汉江水将正式进入北京居民家中。
此外,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从团城湖取水。团城湖至怀柔水库段长73公里,利用现状京密引水渠明渠反向输水,新建屯佃、前柳林、埝头、兴寿、李史山及西台上6座提升泵站,输水规模20立方米/秒;怀柔水库至密云水库段长30公里,利用8公里京密引水渠和新建22公里直径2.6米的输水管道至密云水库,新建郭家坞、雁栖及溪翁庄3座加压泵站,输水规模10立方米/秒。
“三水联调”
第三阶段建设任务将实现2020年前,配套工程建设具备接纳年调水14至17亿立方米的能力。届时,北京将实现密云水库、地下水源与外调水源“三水联调”,形成以两大动脉、六大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和三大应急水源地构成的首都水资源供水格局。
南水进京后,首先经过房山北拒马河渠首,继续向北,来到了南水北调进京的惟一“入口”——惠南庄泵站,来水汇集到惠南庄泵站前池。为了加大流速,来水将经8组泵机加压,被“推流”进入两条长50多公里、直径4米的PCCP管道。
经过PCCP管道,南水到达永定河以西的大宁调压池,“卸压”后,两路分流,一路将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至团城湖调节池。全长80公里,除末端800米团城湖明渠外,全部为地下管涵。
团城湖调节池连接密云水库和南水北调两大水源。建成后,会将“南水”、“北水”在一个池子里混合、匹配,调出“北京口味”,再配送到各水厂。如果密云水库的水不够,南水来京后在此反向补充到密云水库。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后,将全面提高北京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将全面提高大型自来水厂双水源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完善生活、生产供水条件,逐步关停城市自备井,遏制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
多手段监测水质安全
通水在即,专家们均表示,应尽快完成剩余防污项目,以保证水体安全。南水进京前和进京后,水质安全都进行严密监测。进入北京前,在渠首附近的惠南庄处,市南水北调办和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将进行联合监测,共同确保入京水质。
水进入北京后,由市南水北调办进行常规监测。2010年,水环境监测实验室成立,对来水水质进行省市界、入城区前、入水厂前三道关口监测。2014年通水后,将采用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应急移动监测等方式,对沿线74个站点地表水109项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检测,构筑起水质安全的三道防线。
其中,2014年前,规划布设实验室监测点29个。基本站水质监测每月一次,检测40项水质指标,对于重点站,检测频率更大,指标数量更多,包括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49个指标,每五天就要进行一次检测。
除了人工检测之外,2014年前,市南水北调办还规划布置了26个自动监测点,每隔1-3小时,硫酸盐、总铜、总铅、总锌、总镉、总砷等水质指标都会自动上传。
同时,为了应对突发性污染情况,还配备了应急监测车,车内配置多种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器,可定性定量分析水中多种指标。该车在应急水域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能及时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水质采样、现场储存、现场分析、数据传输等工作,为采样和现场快速分析提供操作平台,及时有效地提供监测数据,为现场应急决策给予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