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2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调度和精准控制下,嫦娥三号经过奔月、绕月、落月和巡月一连串惊险而精彩的动作。当两器互拍的照片传回飞控大厅的时候,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支飞控精英的测控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一支坚固而善战的青年飞控专家队伍,他们是飞控系统的核心力量。任务期间,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他们,为您揭开“嫦娥”探月的旅程。
陈险峰:“飞控交响乐”指挥者
“嫦娥问九天,飞控一线牵。如果把这次任务飞控比喻成一场交响乐演奏会的话,那我们北京中心总体室则是总指挥。”北京中心总体室主任陈险峰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嫦娥三号任务飞控,总体方案设计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有挑战性的一步。“嫦三”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落的最关键一仗。成功执行了历次 “嫦娥”飞控任务的陈险峰坦言,“首次进行遥操作控制,给这次任务增加了新的看点,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考验。”他通俗地告诉记者,如果嫦娥奔月段的音乐可以用舒缓来形容,那落月段则是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嫦娥三号是我国第一个着陆于地外天体的航天器。以往任务中,飞控对象都是绕天体飞行的航天器,轨道和姿态保持稳定,运行状态可以预测,而嫦娥三号的控制方式与以往完全不同,首次采用遥操作控制方式。月球环境对我们来说一切未知。总体人必须像指挥家一样,必须统筹各方,让交响乐发出美妙“合声”。这需要总体人员对任务有全局的把握和超前的判断,才能当好“指挥者”的重要角色。
为了把“乐曲”中的各个情节描绘得精彩纷呈、各个乐符展现得活灵活现,他们反复与型号部门等进行技术协调,吃透机理原理,预想了几十种种情况,编写了上百份份飞控方案,又设置了多套备份,为任务的成功加上了“多保险”。专门设立了地面处置工作流程,确保对各种状态进行实时、高效的处理,确保飞控交响乐完美收场。
谢剑锋:“嫦娥揽月”的牵线人
昔日,牛郎和织女在九天银河相会,是走在无数喜鹊用身体搭成的彩虹桥上,今天促成嫦娥揽月的“红娘”,是北京中心轨道室主任谢剑锋和他的团队。
曾带领团队多次刷新轨道精度的谢剑锋向记者介绍,“与以往两次“嫦娥”任务相比,这次控制风险有增无减。很多次控制都是不可逆的,比如:近月制动,如果控制滞后几秒就会产生撞月的风险。进入环月轨道后的降轨控制在月球背面实施,地面如果不能把握好时机也存在撞月风险。
尤其是嫦娥三号要实现月面软着陆,着陆点的精度至关重要,是决定探测器成功落月的关键一步。而此前的每一次控制都要瞄准落点的精度,可谓环环相扣,就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十步。为了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他们对轨道控制的每个细节进行分析计算,不断优化控制策略,认真详细地记录每天试验当天出现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写下下一步需要关注的事情。紧张的试验中,谢剑锋有时候24小时不能休息,时刻关注着跳动的数据,琢磨着这复杂数据变化背后的问题,分析了可能发生的各种应急情况以及对落月精度的影响,为任务成功铺就了一条安全的太空轨道。
精准是轨道人追求的永恒主题。就像射击运动员把命中十环作为目标一样。事实却是,再优秀的射击者也不可能次次命中十环,更何况“太空打靶”。但,谢剑锋和他的团队却做到了,嫦娥三次任务,十余次轨道控制,次次分毫不差、干净利落。
尚德生:“软件航母”的打造者
遥操作厅液晶屏幕仿佛深邃的夜空与暗灰色的月面浑为一体,月球车缓缓移动,灵巧地避过了微小的障碍,到达了指定的地点进行拍照。这不是虚拟动画的演示,而是实时数据真实展现的场景。在北京中心自主研发的月球车路径规划与行走软件的支持下,月球车在月面行走自如。
“这是我们针对嫦娥三号任务首次遥操作而开发的新软件,月球车在月面探测过程中,地面需要控制它规避各类障碍,实现安全行驶。但月面环境复杂并且不可预知,规划过程要考虑坡度、光照、障碍等多种因素,对软件开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北京中心软件室主任尚德生向记者介绍。“我们利用实时计算的月面地形设计,建立了月面环境模型,优化了路径搜索算法,让月球车既能实现盲走,又能自动规避障碍。” 他说,“这个系统只是我们庞大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更多的工作是在看不到的地方。”
软件系统是任务的基本平台和核心基础,所有的飞控方案最终都需要软件去实施。可以说,软件系统是中心的“软装备”。软件室还掌管着平台、数据管理、实时处理等五大软件子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针对这次遥操作任务,他们全新研制了遥操作子系统地形建立、路径规划、规划验证、可视化操控等多个系统软件,新编代码超过100万行。
众所周知,软件是任务的最末端,无论哪个岗位,只要状态有变化,哪怕是一个程序模块的变化,软件工作人员都得对整个系统进行相应的协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任务实施过程中,整个系统程序发出的各种指令毫厘不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把整个系统程序比做一条七彩锦缎,那么负责编制程序的人就像织女,只有经过他们的巧手,才能把那千头万绪的数字符号按照神奇的构思织出一条精美的锦缎。而这条瑰丽的锦缎却开通了通天之路。
“航天飞行控制软件要追求完美,追求它缺陷最少。我们的目标是为飞控任务锻造一艘坚固的软件航母。”尚德生告诉记者。
李大琪:“飞控舞台”的搭台人
如果把整个飞控过程比喻成一部“大戏”,把交会对接比喻成优美的双人舞的话,北京中心指控室就是搭舞台的人。“作为飞控系统的硬件支撑平台,我们的任务就是保障这个平台的稳定可靠。只有我们搭建的舞台平稳可靠了,在上面跳舞的人才能尽情发挥。”指控室主任李大琪介绍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飞控舞台的稳定,就像灯光、音响,吊杆,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出问题。与其他岗位相比,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大家的视野之外,但一刻也不能放松!”
李大琪通俗地把指控室的工作分成了两类:直接影响任务成功的和影响任务效果的。计算机系统就是前者,测控计算机系统好比人的大脑,任务中所有信息的交换、存储和处理都要依靠这个系统来实现,出现任务一点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任务的成败。“这次任务,时间长、国内外测站、深空站多,还要进行遥操作控制,使得计算机平台需要处理的流量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平台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自主研发的测控硬件平台集中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增加了长管任务硬件系统的独立监控功能,完善了报警过滤机制,加强了对存储子系统的状态监控,提高了监控自动化程度。”李大琪介绍说。
众所周知,硬件与软件不同,硬件的运行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靠自动化手段能够实时发现故障,但更重要的是提高技术人员预判故障的能力。李大琪带领他的团队,从机理原理入手,把所有参试设备研究了个遍,对参试系统有了深层次研究,预判能力得到了提高,确保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处理。李大琪形象地告诉记者,“就像自己的孩子,要闹什么脾气出门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