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巍:智能电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将远超想象

   日期:2013-12-16     评论:0    
核心提示:12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巍的办公室,听他讲述了自己对于新能源、智能电网发展的看法。

12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巍的办公室,听他讲述了自己对于新能源、智能电网发展的看法。

韦巍告诉记者,四天前,他受邀赴北京参加了特高压电网发展研讨会暨《特高压交直流电网》首发仪式,感触良多。他说,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新作《特高压交直流电网》中,提出“以特高压为特征的大电网接入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电源,构建多能互补的配置平台,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大发展”的理念,对进一步促进我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智能电网,作为国家863计划智能电网专家组专家,韦巍的观点非常鲜明。他引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关于“中国将率先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点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必然与新能源的开发、与电能的利用效率有关。他认为,新能源只有转换为有效的电能才能真正进入能源消费领域,这就势必对电力输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只能通过智能电网技术才能实现。

正因此,韦巍对智能电网在未来能源领域中将占据重要地位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今后的能源开发方式,必然是从集中生产向集中生产与分布式生产并重转变。而智能电网基于新能源发电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对间歇式、不稳定电源大规模接入的适应性更强,能支撑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开发,推动能源开发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智能电网在超远距离、超大规模输电技术上的优势,也更适应今后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趋势。“能源方式的转变,必将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变。”韦巍说,“智能电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想象。”

在采访中,韦巍也不无遗憾地表示,尽管全世界对新能源呼声很高,各国政府也都非常重视,但目前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当前的现状是,新能源利用成本高,使用密度不大,经济性不够。一旦新能源发电大规模进入电网,尤其是在配电网侧接入,以目前的技术,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将很难预见。基于此,韦巍较早就开展了新能源发电并网相关技术的研究。2010年,韦巍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舟山启动了“海流能发电与海岛新能源供电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对海流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及混合储能、多能源混合供电等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

“关于未来智能电网,刘振亚在《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中做出了精彩的概述。”韦巍的手边,放着他专门从网上下载并打印出来的《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记者看到,在“未来的智能电网,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这句话下,他还重重地画上了记号。

韦巍说,风电、光伏发电及其他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后,越来越多的电力用户将同时拥有能源供应商和能源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电网必须要走向“智能化”,以适应供用电关系的灵活转换,推动能源消费从单向接收的用电方式向互动灵活的智能化用电方式转变。同时,也更适应区别于现在以火电、水电为主的多能源混合供电。因此,如果没有足够坚强的网架,不具备广泛配置电力资源的能力,新能源大规模转换为电能将难以实现。且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电网之间不断建立紧密联系,未来的电网,不管是发电、输电,还是变电、配电、用电,亦或是调度环节,一定是趋向“高度智能化”的。

采访结束前,记者向韦巍介绍了浙江在建的特高压工程进展情况,他高兴地表示,特高压真正实践着“电从远方来”的理念,发展特高压对一次能源匮乏的浙江无疑是“好事”,“国家电网在推动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