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的终极出路 核电与气象能源

   日期:2013-12-12     评论:0    
核心提示:当前,全球正面临着一场能源危机。化石能源逐渐紧缺,而因燃烧化石能源导致的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亦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气象能源、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一场能源危机。化石能源逐渐紧缺,而因燃烧化石能源导致的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亦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气象能源、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其中,气象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及潮汐、地热等相关次生能源。然而,新能源能否在未来代替化石能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需求?

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开发一览

美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核能,随后核反应堆的数量迅速增加。核能在美国的新能源结构中位居首位,2010年美国的核能发电量占到了全美总发电量的19.59%。

和美国相似的是,德国和法国的核电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无论是能源配比程度还是核电技术都居世界前列。

此外,整个欧洲太阳能的利用率很高,家庭的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欧洲人的最爱,用秸秆发电和用城市垃圾提取氢气和甲烷很普遍。

在芬兰,“木基燃料”特别流行。人们利用特定技术焚烧木屑、树皮等林业残留物、造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材废料以及生物淤泥等废弃物获取电能和热能。自 1980年至今,丹麦GDP增加了近60%而能源消耗基本维持不变。丹麦政府明确提出,到2030年风能将占能源构成的50%,太阳能占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35%。在瑞典,大大小小的沼气池遍布全国,大部分沼气池埋于地下,只能从池上小装置才能知道地下是沼气设施,火车、城市公交和出租车大都使用沼气燃料。挪威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风力发电和制氢气结合起来的国家。挪威人把风力发电产生的剩余电力用于分解海水,然后把氢气存储起来用于发电。

福岛事故导致核政策分化

核电是公认的最有发展潜力和最具实用性的新能源,核电不仅成本相对低廉,二氧化碳排放量低,而且原料使用效率高,运行稳定性好。借此优势,大力发展核能成为很多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重心。

目前,韩国有21座在役的核反应堆,发电量占总需求量的14%,另有7座核电站在建。韩国政府计划到2040年把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比重提高到40%,以减少对油气进口的依赖。

同时,越南、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均持积极发展核电的态度。加拿大、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坚持发展核电,以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

日本曾是众多国家之一。在2011年3月之前,日本有55座核电站运行,发电量达到全国电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这使日本发展核电步履谨慎。日本一度关停了所有核电站,尽管2012年又恢复运行了其中两座。2012年5月25日,日本政府将2030年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达到50%的目标降至15%左右。

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2011年5月宣布,德国将在2022年之前关闭现有的17座核电站。默克尔说:“日本把一切都改变了。”德国的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政府的决定表示支持,因为59%的人认为,福岛的灾难可能会在德国重演。

气象能源被寄予厚望

如果关掉核电站,能源从哪里来?事实上,一些能源需求大国早已开始扶持和鼓励以气象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试图探索出未来能源供应的新路。

德国和日本的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规定新能源发电可无条件入网,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采取非对等税收;对新能源进行电价补贴,推出促进太阳能开发的“十万屋顶计划”。2009年3月,德国通过《新取暖法》,政府提供5亿欧元补贴采用可再生能源取暖的家庭。

除了政府在政策和补贴上的大幅支持,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也积极投身气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希望在化石能源枯竭的未来抢先获取通行证。

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IHI)和东芝公司正着手利用黑潮的稳定能量进行海流发电系统的联合研发,并确定于2015年开发出关键技术,2020年使之产业化。他们将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海流发电实用化的壮举。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低迷,气象能源还成为经济危机后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之一。欧洲风能联合会2012年4月发布的《绿色增长――风能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0年,欧洲风能行业增加了30%的就业岗位,而同期欧盟的失业率上升至9.6%。预计到2020年,风能行业雇员将达52万人。

新能源开发无法一蹴而就

和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一并到来的,还有可再生能源行业越来越少的补贴。2010年至2011年,德国的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降低了约40%,2012年又降了15%。德国太阳能行业约5000家公司随即倒闭。

一旦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补贴,新能源行业似乎“弱不禁风”。这是因为新能源行业并未真正得到市场的青睐。从资本角度看,新能源实际资本收益远低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收益。

效益低下则主要源于前期的巨大投入。太阳能、风能等气象能源缺乏稳定性,传统电网必须经过更新改造,才能具有更强的新能源接纳能力。同时,集中在偏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需要完整的传输线路才能连接到城市。

此外,气象能源无法随用随取,它更多的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果在多云的天气,就无法产生太阳能,而在无风的天气,也无法产生风能。因此,如果要提高此类新能源的效益,和天气、气候相关的监测、评估设施、机制需不断完善。

正如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伊万-霍达奇(Ivan Hodac)所说,新能源全面发展和推广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想有效推广可替代能源,光有技术却没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最简单的例子是,如果发展纯电动汽车,就应该有地方给这些电动汽车充电。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