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浙江省首个关于雾霾天气科研的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城市区域灰霾天气防控研究》,正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观测。
几乎同时,席卷半个中国的空气危机降临。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历时近两个月,浙江饱受霾伏。
虽然从前天起,雾霾暂时散去,但是霾笼罩下的经历已经让很多人心有余悸,不禁要追问:产生这些雾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去破解这道难题?
专项研究行将结题之际,昨天下午,专项负责人之一的吴建主动赶到早报,对雾霾天产生的原因及如何缓解发表了他的看法。另外,记者还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其他与环保有关的专家。
专家们认为,浙江的雾霾,和外界的输入有关系,但本地污染也是重要因素。要缓解这一状况,改变发展模式非常重要。
50年间浙江年均霾天数
递增20余倍
《浙江省城市区域灰霾天气防控研究》课题由省环科院负责,从全省灰霾天气时空分布、杭州及周边城市灰霾与臭氧前体物源排放清单、灰霾天气防控模拟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我省灰霾天的历史走向、现状及应对策略。目前,课题即将结题。
昨天下午6点,刚下飞机的专项负责人之一、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建匆匆赶到早报,向记者介绍了这个专项的进展,并解答了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吴建的大嗓门一下子让整个采编大厅气氛热闹起来,很多早报记者都向吴建进行了发问。
研究显示,50年间,浙江的灰霾天气数量递增了20余倍。
吴建介绍,根据他们的调查研究,浙江省重点城市的全年雾霾天数已接近150天,并进入高发期、频发期。
而上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早期是浙江省灰霾天气出现较少的时期,全省年霾日数仅为7天。
改革开放以后,湖州、杭州、舟山、金华、温州、衢州等地区灰霾天气出现频率开始升高。而进入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剧增,全省2000年至 2008年间,平均年霾日数达到40天,是上世纪60年代的5倍多。其中,年雾霾日数最高区域集中在杭州、湖州、绍兴、温州及金衢盆地。
2012年,杭州的雾霾天已经达到157天。
吴建说,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出现的雾霾天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上世纪,很多发达国家同样经历过这个过程,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必须要冷静地面对这个现实。
受北方供暖排放影响不大
浙江的雾霾,是不是主要由北方吹过来的?尤其是进入冬天以来,雾霾更为严重,很多人就推测,这是北方供暖后产生的负效应,脏空气都被南下的冷空气吹过来了。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王海强,专门研究大气污染控制,他认为北方供暖对浙江产生雾霾的影响,并不大。
“我发现,雾霾严重的地方,都是经济高度发展区,而雾霾的产生,也是一个合力的结果。比如这几年很多城市大兴土木,机动车数量不断上升,还有工业污染等等。而我个人认为,机动车占有量不断提高和油品质量不好才是比较重要的原因。”王海强说。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高级工程师翁棣分析说,前段时间的雾霾天,开始几天是输入型的,后来就以本地污染源为主了。“浙江的PM2.5颗粒物和内蒙古的颗粒物,成分是不一样的。内蒙古是以沙漠尘土为主,而我们这里的就复杂了,汽车尾气、工业扬尘、工厂排放物等等,什么都有。如果杭州本身的空气质量很好,那么即使有输入性的雾霾,也不可能这么持久这么严重。”
王海强也认为,前段日子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其实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江浙沪一带因为空气湿度大,更容易出现雾霾。和北方城市相比,浙江的雾霾产生的原因更加多样化。
机动车和工业排放是主因
对于浙江雾霾的来源,吴建分析说,有产生于本地的,也有来自于外地的输入,而外地输入对浙江雾霾的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没有科学结论。
吴建说,根据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杭州近地面PM2.5的来源做了解析:机动车尾气占了39.5%,工业排放占34.8%。所以,从本地污染源来讲,这两块才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各个工地的扬尘也是雾霾的原因之一。
那么,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城市的机动车比杭州还要多,却没有这么重的雾霾呢?
吴建认为,就杭州而言,地形地貌非常不利于PM2.5的扩散,另外,这和油品质量也有一些关系。
吴建提供了一份表格,上面显示,从1995年到2012年,杭州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原煤消耗量等都在逐年上升,而雾霾天数也在大幅度上升。
另外,城市餐饮、楼堂馆所的油烟排放,也是导致主城区细微颗粒物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雾霾倒逼高污染产业转型
那么,如何缓解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呢?吴建认为,雾霾天气的防控,不仅仅是杭州、浙江的工作,它应该是全国多个城市群多个省份要一起共同面对的一盘大棋,一定要做到区域联防联控。就目前来讲,一定要做到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有机结合。
吴建认为,政府部门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二是严格监管污染源排放,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企业要做到遵守法律法规,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公众也要加大监督力量。
吴建对记者说,目前严重的雾霾现象,一定会倒逼产业转型,而要实现产业转型,首先要淘汰落后产能,那些小电镀、小造纸、小化工等高污染的产业,应该无条件淘汰。
二要合理引导能源消费。2012年浙江省原煤消耗量为1.44亿吨,应确保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创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进集中供热,发展清洁能源。
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特别是地铁和快速公共交通。据调查,浙江省公交出行比例只有17% 至18%左右,杭州20%左右。而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为44%、49%和35%。吴建认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比例。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金均介绍,目前企业转型升级方向性已经很明确,浙江的企业很多是粗放型的,生产的同时,也留下一堆污染物,今后,产品要往高档次走。比如浙江有很多的医药企业,都是做原材料,不是做药剂的,污染全部留在我们这里,今后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
他山之石
福州:好空气从实现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开始
福州的空气质量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属于第一梯队的领跑位置。甚至有不少网友将“福州空气游”当成福州的新城市名片。
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三节(杭州)年会的市长论坛上,福州副市长吴贤德也和杭州的“小伙伴们”分享起了好空气的秘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就开始进行整个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并提出了一城两翼的概念。“一城就是主城区,两翼则以江阴湾和罗源湾为重点。”吴贤德说,两翼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而主城区则主打现代服务业跟高新技术产业。
吴贤德也透露,福州720万人口,只有70万辆私家车。平均10个人一辆车。“私家车人均占有量不高也说明,福州市民出行主要还是依靠步行、自行车跟公交。”
在吴贤德看来,想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要做到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比如市民出了火车站、机场,就一定有公共交通能带他去他想去的地方。”
下一步,福州还计划在城外建一些三位一体的停车场,即停车场跟公交站结合在一起,车停在公交站边上的停车场。 “这样一来,需要去市中心的居民,把车停在停车场后,下车就能坐公交进城,他自然就愿意绿色出行了。”
数据显示,光是今年1-10月,福州报废了120多辆公交,却新增了500多辆公交车。而目前,福州的3000多辆公交车中,所用的汽油都达到国四标准,柴油则达到国三标准。
同时,福州还有一套综合性体系设计和补偿机制。“不光要给生态建设的资金,也要让为生态建设牺牲自身利益的市民生活下去。比如让获利地区补偿,或者让保护得好的自然资源也能参与入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