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比率低 产业增长亟待技术进步

   日期:2013-12-02     评论:0    
核心提示:技术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劲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中国工业机器人之所以呈现市场竞争力薄弱的现象,就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面对国内庞大的产业市场,提升本土机器人技术将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一大助力。

技术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劲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中国工业机器人之所以呈现市场竞争力薄弱的现象,就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面对国内庞大的产业市场,提升本土机器人技术将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一大助力。

2.3万台,这是由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12年中国机器人购买量,中国由此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仅次于日本的2.87万台,领先美国、韩国和德国。这一历史性突破,让众多关心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方方面面欢欣雀跃。

但采购总量并不代表本土机器人企业就获得了足够的市场份额,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副秘书长姚之驹介绍说,CRIA对国内会员单位进行统计得出,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的销量是3,000多台。对比内、外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占比,本土品牌以13-17%的比例处于极端下风,这无疑给已呈现火热态势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浇了一盆凉水。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较晚,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喷漆、搬运等工业机器人样机;90年代起,在一些行业有所应用;到了21世纪后,中国本土的一些机器人公司成立。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本土机器人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技术底子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与欧美差距较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很少。现在面对庞大的产业需求市场,这是本土机器人发展的最佳良机。但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局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但竞争压力的背后,蕴藏着发展的动力。正如鲁讯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我国工业机器人正面临该现实环境,本土企业急需完成一场自我救赎。

政策出炉 激产业进步

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但是,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和成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仍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档和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市场份额不到5%。

为了重塑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工业转型升级,2012年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对“工业机器人”有专门的阐述: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未来,中国工业转型需求将为整个国内市场提供广阔的机器人商机,发展本土机器人产业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加速转型的重要举措。为什么?仅就采购价格而言,就是本土机器人的最大优势。现在之所以在价格相对便宜的基础上迟迟未打开市场就是因为技术不过关,倘若最终在生产技术上获得突破,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将快速扩大,改变外资独大的局面。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