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一号两星老化 北斗二号迅速完成替换

   日期:2013-11-25     评论:0    
核心提示:“在专业理论、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的4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了卫星导航领域很多理论和技术空白。”7月22日,“北斗二号运控应用系统成果鉴定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和清华大学等军内外30多位院士专家,对总站做出如此评审鉴定。
点击进入下一页

采用双星定位技术的“北斗一号”

这是一片寂静的营区,没有硝烟,远离城市的嘈杂和喧嚣。

这里却进行着最艰苦的“战斗”:彻夜不灭的灯光下,一个个寂寞坚守的身影正在方寸荧屏前奋力拼争……

这就是被誉为“北斗精兵劲旅”的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作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总站承担着系统的研究论证、研制建设、运行管理和应用保障重要职能。

十年磨一剑。历经14年艰辛创业、攻坚克难和开拓创新,总站与研制单位如期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军用时间频率三大系统,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先后16次受到国家和军队表彰,2007年被中央军委记集体二等功。

自主创新,创造北斗奇迹

“在专业理论、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的4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了卫星导航领域很多理论和技术空白。”7月22日,“北斗二号运控应用系统成果鉴定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和清华大学等军内外30多位院士专家,对总站做出如此评审鉴定。

“实施创新驱动才能把握战略主动,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自主可控。”总站主任王瑶有感而发,“创新的目标必须从‘追踪前沿’定位到‘抢占高点’上。”

实际上,自主创新的基因在从零起步阶段就融入总站人的血脉。

1999年12月,总站正式组建。上任不到10天的总站首任主任王小同,面前就摆着一张等待签字“画押”的“军令状”:在10个月内完成我国规模最大的北斗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

当时,由于受我国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所限,北斗一号地面系统八大分系统中只有1个完成研制,很多专家认为,要在第一颗卫星发射前完成任务,根本不可能!

为了攻坚,无论是在工地、机房、实验室,还是在海岛孤礁、荒漠草原,到处都有总站官兵日夜奋战的身影。有的专家钻进地沟,没日没夜和工人一起敷设管线;有的同志累得倚在墙角就能酣然入睡……通过倒排工期、并行作业、协作攻关等超常举措加快系统建设进度,经过200多个日夜鏖战,终于完成7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研制建设和上千台套设备进场安装调试,创造了我国复杂航天工程一次集成成功的奇迹。

经过8年奋斗,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在总站正式开通。

[pagebreak]

早期的北斗一号手持机

能打胜仗,守护安全命脉

今年芦山地震,记者曾走进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作战指挥大厅。宽大的屏幕上,携带北斗装备的救灾部队番号、行进位置清晰可见,救灾指挥部通过北斗装备发送的一条条指令不断向上滚动。

“北斗呼叫,天降神兵。”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通信、电力、交通毁损殆尽,总站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保障机制,迅速建立北斗中心控制系统到军队抗震救灾指挥部信息传输链路,将北斗用户位置和短报文信息引入灾情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测,实现了抗震救灾的顺畅指挥。

实战化的应用,有力检验了“北斗”优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卓越功能和总站能打必胜的应急保障能力。

2009年,北斗一号两颗卫星状态老化、燃料濒临耗尽,系统面临服务中断的危险。一场“确保一号系统稳定运行、二号研制加速推进”的攻坚战迅速打响。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科研团队“兵分多路”,背着50多公斤重的仪器设备和吸波材料,上高山、下海岛,走戈壁、闯雪原,广泛收集复杂环境下的多径干扰数据。2010年10月29日零时,总站指挥大厅灯火通明,北斗二号卫星接替北斗一号卫星操作全部完成,各项服务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