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息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
这两年中国似乎正在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目前,已有上海、广州、深圳、无锡、南京、昆明、宁波、武汉、成都等几十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其名著《哲学的邀请》中区分了信息、知识和智慧,认为三者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信息是事实,知识是对信息即事实的反思,智慧则是知识选择和我们价值观的关联;从知识上升到智慧,需要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与价值观和世界观同化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信息和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则关乎人生,有信息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
这番分析对我们认识智慧城市,颇有启发。
智慧城市也有三个层次。基础层是各种物理设备。人们利用遍布城市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来搜集城市运行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它们相当于人的感知器官的延伸。第二层是网络,把监测到的信息在网络系统中传输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进而对整个城市的运行作整合、协调。最高层是人的智慧,人们创新科技和管理,将智慧转化成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让城市具有更高智能,使各系统和各个参与者高效协作。这三个层次必须三位一体,才能构成智慧城市;而且,智慧城市的“智慧”是人赋予的,说到底是人的智慧,取决于人的智慧达到了怎样的层次。
智慧城市能使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便利、美好。比如在公共交通车辆和私家车中嵌入芯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而后借由网络作信息沟通和响应,可加快应急救援,也可缓解交通拥挤问题;在病人病历卡里嵌入芯片,今后他到任何医院就医,那里的医生都能查看其病史及近期检查结果,减少重复检验,还能与银行卡绑定,患者无需反复排队付费,甚至药品可从集中配送中心直接送达病人家中;至于病人对某些药品有过敏反应,医生开具处方时会得到实时预警……
人们乐于听取有关智慧城市的种种技术及其应用层面的动人描述,视之为解决各种“城市病”的妙方良药。但我们始终要记得,建设智慧城市最需要人的智慧。比如眼前的一些现实问题,就要求我们去思考和设法解决。
先要以智慧思考,做好长远规划
智慧城市的概念,起源于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 2009年初,刚就任总统的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圆桌会议,IBM借机说明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得到奥巴马赞赏。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发展之路,数据显示,到2010年,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到1500多个,遍布亚欧美非各大洲,其中当然有中国的城市。
在中国,智慧城市一旦实施,保守地说也将是一块价值数万亿元的“大蛋糕”,各国企业自然会投入激烈竞争。所以一个自然而然浮现出来的问题是:我们怎样以智慧先做好自己的产业规划,不丢失这个能够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发展的大好机会。
智慧城市涉及多种技术的创新,更需要有效整合。比如首先就要建立一系列的技术和网络标准,否则感知系统和识别系统等就可能出现数据格式不兼容。另外,智慧城市的基本设施之一是无线网络传输,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所需的各类数据,这就同时提出了极高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要求。由此可见,需要思考的还不只是产业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无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无论是美国芝加哥的新公安系统,还是丹麦哥本哈根的智慧医疗,以及我们一些城市的智慧项目,都只是局部和初步的试验。所以,有关城市的政府部门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切切不能又把它当做一个形象工程乃至政绩工程,仓促上马,后来却发现先搞的设施与后来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难以兼容,再次造成巨大的浪费资源。倘若这样,所谓建设智慧城市就大大偏离了“智慧”。
我们只有智慧地运用技术,技术才能为人服务;城市要借由技术变得智慧,更要求我们智慧地思考智慧城市究竟如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