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无人机盼起飞:技术要求并不低于军用

   日期:2013-10-09     评论:0    
核心提示:我国民用无人机在发展中存在安全性不高、成本相对昂贵、自主性能不理想、空域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我国民用无人机在发展中存在安全性不高、成本相对昂贵、自主性能不理想、空域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看过央视“钱塘观潮”节目、好莱坞《007之大破天幕杀机》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可能都不会忘记屏幕上波涛汹涌的江水、扣人心弦的追斗、缤纷绚烂的烟花。

然而,也许大家并不知道,这些“大场面”的拍摄者竟然是一个“小家伙”——无人机。“我们要让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9月25日,在2013中国无人机系统峰会上,Flying-Cam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EmannuelPrevinaire在展示无人机拍摄领域的诸多成就时说。

纵观国外,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无人机强国,始终没有停止在无人机民用领域积极探索的“步伐”。当然,我国民用无人机也正瞄准前方,努力赶超国际步伐。

向民用“渗透”

当然,民用无人机的应用,不仅仅是拍摄。

“今年3月3日下午1点41分,云南洱源地震,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在下午3点半便派遣应急无人机监测站赶赴现场开展遥感应急监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徐丰回忆说,到第二天中午11点,他们就累计获得重灾区洱源县炼铁乡0.15米空间分辨率无人机影像248张,覆盖区域约13平方公里。

其实,在近些年的汶川、玉树、雅安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难中,无人机早已成为了一支独特的应急监测和救援队伍。

“除此之外,我国无人机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杨宝奎说。

比如,气象探测、海洋监测、遥感测绘、作业飞行等应用领域里,无人机也创建了一批批新型工作团队。

据了解,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共有130余家研制单位和15000架使用量,民用无人机的种类也已逐渐丰富,包括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机、飞艇无人机等。

而这些发展成果,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曲蕴杰看来,很大程度上是高空、高速、中远程、长航时、大载荷等军用无人机技术逐渐向民用“渗透”的结果。

“第四阶段”预言

据曲蕴杰介绍,我国无人机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市场需求由军用垄断,惯性组建、控制系统技术不成熟,成本高;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部分企业对无人机进行探索,市场开始向民用“渗透”,出现了低端民用小型无人机;如今,军用需求饱满的同时,民用领域遍地开花,只是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未来10年,民用无人机将占据6.1%的市场交付价值份额和12%的市场交付数量份额。”曲蕴杰对全球范围内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保持乐观态度。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对无人机市场发展“第四阶段”的展望。“‘第四阶段’将成为无人机行业发展成熟的黄金阶段。”曲蕴杰表示,不断成熟的飞控、发动机技术使总体技术、市场需求乃至整个行业趋向成熟。

他预计,随着“第四阶段”的到来,部分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军工企业将涉足民用领域,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部分市场;民营企业也将通过技术、市场、资质竞争优胜劣汰,发展出几家骨干企业。

“要用需求引导来推进无人机的行业发展。”曲蕴杰说,“基础技术的成熟将使无人机系统向模块化、智能化、系列化、实用化发展,民用需求也会因此打开。”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