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企业夹在研发和市场的消耗之间,他们试图冲击飞速膨胀、外资品牌占领近九成份额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这个如日中天的行当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能否生产出未来工厂的主宰——工业机器人?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附加一句:没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些通用的、最尖端的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它们之所以能代替工人,靠的是持续、精细的动作重复能力。那些在汽车厂里常见的、装备六轴关节的大型自由度机器人,能重复数万个不同的动作。
制造工业机器人,如同制造机器中的机器。这两年,在中国从南往北,这个行业一度雄心四溢。很多评论把机器人制造看做是继汽车、电子计算机之后的又一大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不过,如同曾经在汽车和电子计算机行业发生过的那样,民族工业机器人的开发者们,慢慢开始知难而变,在“技、工、贸”的大厅里排上了不同的队。
在中国,已有个别由民族资本构建的企业,譬如广州数控(GSK,下称“广数”)——能同时生产一两百台高等级工业机器人的工厂,试图冲击飞速膨胀、外资品牌占领近九成份额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这个如日中天的行当里,中国企业们夹在研发和市场的消耗之间,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国产企业赶集忙
市场端的迅猛增长与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星星之火”形成对照。
在广州东郊的萝岗区,广数上百个橙色的自主品牌六轴工业机器人正在被组装。“在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能达到类似产量的少之又少。” 广数负责工业机器人开发的高级工程师陈其忠对《21CBR》记者说,“但是,对于生产工业机器人本体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产量还不足够让它们跨越盈亏线。”
广数是一家曾在数字控制技术上率先破解国际垄断的民营企业,其数控系统目前占据了国产数控总量的半壁江山。数控系统也是工业机器人研发的关键技术,看着制造业智能升级的大势,包括广州数控、沈阳新松、深圳众为兴等传统国产数控系统企业,也纷纷加入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潮流。
中国的工程师们对工业机器人并不陌生。在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里,从199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工业机器人的研究项目。不过,直到2007年,广数才开始跟华南理工大学正式合作,介入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研发。
“当时广数的数控系统已经进入国内主流了,也看到曾经有日本机器人企业在驱动技术的基础上,成功进入了机器人本体的制造。” 陈其忠说,“我们当时想,如果能自己做系统、做电机、做变速机,那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就能降下去。”
工业机器人的研制成本之高,让先行者们印象深刻。当年,作拆解研究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动辄数十万元一套;即使是现在,要试制新的工业机器人,也要购买进口的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投入成本更高。另外,多关节机器人制造需要多学科综合的研发能力以及经验积累,这方面的成本也高于一般的精密制造企业。
研发时间长、配件成本高、加工难度大,这些门槛一度未能阻挡各种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当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企业尝试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台达机电事业部总经理张训海曾对记者这样盘算:“先买欧美日的机器人回来,然后是尝试模仿、复制,之后再看着市场做新的功能。相信这样能改变市场被欧美日大面积占领的局面。”
从2010年开始,各种工业机器人研发项目纷纷上马。广数尝试产业化、尝试量产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是在2011年。去年,广数生产、销售了大约200套工业机器人,像陈其忠这样的负责人,也开始频繁地跑各种机器人展会,推介自家的机器人品牌。
在这些展会上,各种海外机器人品牌林立,其中更有业界戏称的“四大家族”——库卡、ABB、发那科、安川,个个都是发展了数十年的优势企业。这些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随着外资工厂进入中国,并已在上海建立了总部。
相比之下,像广数这样的初生民族品牌,针对各自进军的市场,打出了有针对性的口号,譬如“无工伤,不抱怨”,“勤快的中国机器人”等。广数开发市场的方法是,先从数控销售市场上一些过去与广数合作的客户入手,推动他们在机床上下料工位使用广数的机器人。
陈其忠说,如果全中国的机床上下料工位都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那么潜在的装机规模已接近百万台,而且做机器人也是相对有前景的投资。“比起华为、中兴做的产品,工业机器人的利润率没有那么高;比起做机床的数控系统来说,做工业机器人的毛利会好一点。”
不过,现有的产业政策不利于形成国产机器人的成本优势。减速机等核心部件占去工业机器人制造成本的60%~70%,大部分都依靠进口,而且课以大约8%的进口关税,但工业机器人整机进口却是零关税。
高额投入已经成为目前国产机器人制造的起步门槛。“5000万元是一个槛,1亿元是一个槛。没有这些投入,自己做机器人就是瞎想。”东莞启帆机械设备公司董事长周伟对记者说,他从2005年开始尝试制造机器人,直到去年退出,“因为这不是民营企业能够玩的领域”。
作为过来人,陈其忠的账是这样算的:建立一个制造机器人的工厂至少需要2亿元,其中最大的投入是研发,占到全部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业内,公认的机器人产量分界线,以标准的六关节机器人为准,目前是每年产销1000台以上,否则盈利便无从谈起。
市场端的迅猛增长与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对照。单是富士康一家,已经提出要在数年内引入百万机器人。而像广数这种标准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年产量真正达到三位数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却仍属凤毛麟角。
春天在哪里?
一些国产企业用“与高富帅抢饭吃”来形容与外资品牌的竞争。
如今,一些曾经试探市场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已经碰到了窘境。由于必须以量产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主开始用“与高富帅抢饭吃”来形容与欧美日同行的竞争。前者产品线不全,成本控制不力,后者这两年在中国市场发力扩充产品线,降低价格,直接压制着国产机器人品牌的生存空间。
2012年底,中国已经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陈其忠觉得这个市场变化很快,“过去,国外机器人整体价格比较高。去年开始,国产品牌的机器人出现了,国外品牌就开始降价。国产机器人企业生存的平衡点也在变化,也要降价。以前卖1000台机器人大约营收1亿元,以后未必能收到这个数目。”
与很多国产工业机器人类似,广数的定价策略会参考国际品牌。在相应的型号,广数会保持比对方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优势,广数目前产量最大的8公斤级六轴机器人,市场价大概13万元,而进口的机型大约17万元左右。相较于国外品牌,一位业内人士直接表示:“品牌、资金、管理、技术,我们无一占优。”
在珠三角地区,一些新兴的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企业依靠价格优势继续发展。顺德嘉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回忆说,他当初想做搬运工机器人 (AGV,在中国被列为工业机器人的一种)的初衷,就是因为日本的同类机器曾经要卖35万元一台。现在嘉腾已经能把单台制造成本压到10万元以下,产量迅速扩大。
第一个应用案例,对这些国产机器人企业尤为重要。陈友现在还很感激华为这样的民族制造业巨头。2010年,华为决定把开发AGV项目交给他,甚至把技术人员派到了他的厂房。“在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案例就挤不进去。”
然而,更多新装机器人的工厂仍然倾向于选择外资品牌。深圳雷柏电子的制造中心总监邓邱伟为了实现键鼠工厂的无人化,曾经一下子买下了ABB出品的60多个六轴机器人。“看上去手臂并不重要,但我要买它们回来,就希望它一天24小时很稳定地做一个事情。而且,ABB当时给出价格之便宜,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在很多业内人眼中,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稳定性、速度和精度方面的口碑并不如欧美日品牌。而且,每年欧美日品牌在研发上都有持续的努力,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让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追赶起来也不无困难。
尽管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仍处于发力阶段,但经过数年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机器人公司逐渐增多,很多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围绕着工业机器人做起了周边开发、系统集成的生意。需要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系统替代人力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通过替不同企业开发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也成为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代理商。
一位自动化公司人士曾对记者坦言,在机器人大举进入中国工厂的大潮中,这种路径选择相当现实:“利润率更高。为工厂做解决方案,开发自动化系统,成本只要几千元,却有可能卖到40万元。机器人制造,利润率最多只有20%。”
陈其忠寄望自动化公司们能多给国产机器人以安装到工厂车间的机会,但他并不抱很大希望,因为方案提供商多数还是会优先考虑国外机器人。自动化公司们觉得,目前国产机器人的价格优势还不够明显。“一家工厂的自动化改造可能以百万元投入计算,正因为投入巨大,老板们更倾向于引入口碑更好的国外机器人。”顺德目前最大的ABB机器人代理商——利迅达机器人系统公司董事长霍锦添对记者说。
现在,广数已经获得了广州市政府层面的支持。这家中国目前机器人产业化规模最大的企业,正准备扩充厂房,扩大产能,争取机器人的年产销达到1000台这个维持机器人工厂盈利的数字。广数方面估计,今年他们能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有些评论认为,当前中国的国产机器人产业,就是当年汽车业的翻版,要真正做到自主研发乃至品牌兴旺,还有待时日。
已经在AGV机器人领域站稳了脚跟的陈友,则用自己的经历来表示对中国品牌工业机器人的谨慎乐观:“在这个领域,当你完全不成气候,便没有人会来质疑你的产品。当你开始拿到订单,对这个市场的格局开始有所影响,各种对你机器人的诟病自然接踵而来。这时,你可以看成是一种希望,因为这表明你开始靠近。你需要的是沉得住气,少谈口号多做实事,扎实地做研发,攻市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