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千家万户的科技是最酷的科技。”今年3月22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调研指导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时有感而发,对北京农科城给予褒奖。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协议,希望北京农科城成为推动改革和创新先行先试的示范区。3年之后,北京农科城已将一家家跨国公司引进来,把一个个研发支撑平台建起来,让一条条现代服务产业链延伸出去……处处彰显着勃勃生机。
理念创新,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
北京农科城并不是建筑意义上的“城”,而是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法的科学集成。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的话说,北京农科城突出的是特色和衍生产业链,每个园区都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培育高端产业,并考虑到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解决产业、村镇、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问题。
“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之初,北京农科城遵循这一理念,提出了构建“一城多园五中心”布局思路,计划用5—10年时间,将北京农科城建设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面向世界,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这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史上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这里的“一城”指的是与信息网络相连接的北京农科城;“多园”是在北京农科城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科技与服务结合紧密、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的特色园区为实施载体;“五中心”即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作为国家层面的支撑服务平台,这些中心聚集和整合科技服务资源,构建起全国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服务体系。
目前,北京农科城按照已逐渐形成了“中心”服务“多园”、“多园”互动“中心”,农科城与外埠园区网联推动的发展态势。
1992年,宏基集团创办人提出了“微笑理论”,北京农科城将此理论引申为“两端在内、中间在外”的服务模式,形成了农业产业“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京,生产加工在外”的战略格局,即充分发挥北京区位、科技、人才、资本优势,又利用了京外资源优势。
集聚要素,围绕需求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战略与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卢凤君教授认为,以“微笑理论”为发展核心,以高端服务功能、总部经济研发功能、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等进行布局,实现了先进科技和现代商业服务业在农业科技园区的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正是这种创新驱动,迅速形成了现代农业的“北京农科城模式”。
——“科技+商业”的特色农业产业链。2012年,出自北京农科城的一种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向全国推广约1.5亿亩,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粮食产量“九连增”,让中国玉米育种上了一个新台阶。北京市农科院与北京德农等5家企业建立的北京农科城玉米品种开发联合体,使“京科968”玉米新品种实现了从60万亩到600万亩的产业化推广,也让京科系列玉米品种推广面积一跃占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8%。3年来,围绕都市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求,北京农科城打造出富有优势的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草莓、花卉等11条品牌产业链。
——“集聚+扩散”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北京农科城的小麦新品种在全国示范应用推广。“京麦”系列杂交小麦种子还走出国门,在巴基斯坦大面积种植,平均每亩增产20%—30%。2012年北京农科城推动中国种子集团与北京农科院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加快了小麦良种的选育推广。以前国外耐储藏番茄、甜椒和早春萝卜等高端品种一直占据国内市场,现在随着本土蔬菜良种企业的壮大,很多高端菜种已经实现自研自产。依托北京农科城的成果转化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批高端蔬菜品种已打破国外垄断。
北京农科城聚集国家级种质资源40.18万份,居世界第2位;聚集了100多家国家和省部级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专业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农业科技人员2万余人,两院院士占全国50%,每年新育各类作物品种400个左右。目前已有法国利马格兰特种谷物研发公司、北京德农种业公司等120家知名中外企业入驻,研究涵盖玉米、小麦、蔬菜、草莓等作物。
——“信息+金融”的现代农业建设体系。北京农科城已初步建成全国农业科技数据源中心、服务源中心和物联网服务中心,为20多个省市提供冷链物流、农情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服务,与近7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网联,实现了科技资源共享,农业科技不再是信息孤岛。在政府引导下,北京农科城成立了投资有限公司,创造了政府资本与民营资本相结合共同投入的新模式。依托投资公司搭建起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使基金群和行业优势资源入驻北京农科城,建立起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基金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服务体系,用以培育现代农业高端产业。
——“体制+机制”的农业科技协同联动体系。3年来,按照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定位,北京农科城积极探索跨省市的农业科技合作机制,本着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与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进行“一城两区”战略结盟,建立 “一城两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高层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网联办公制度等协同创新实施规则,实现科技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初步形成了多省市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圈。
北京农科城按照“政府行政协调、投资管理运作”的方式,首创农科城管委会、投资管委会、投资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凝聚了农业领域10个科技创新联盟,聚集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服务机构,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被吸引到北京农科城创业,形成了首都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创新格局。
数字说话,交出满意答卷
科技创新驱动北京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北京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与农科城的建设密不可分。
3年来,北京农科城先后实施30多项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等200余个,带动社会资金20多亿元参与项目建设。在农科城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148.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两倍。花卉苗木、水产、果树、禽蛋等实现了增产增收,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实惠,其中京红、京粉系列蛋种鸡销往全国31个省区,占全国市场的50%;优质种公牛冻精占全国市场的35%以上,为加速我国奶牛遗传改良作出了贡献。
北京农科城与81个国家和地区、3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主导完成了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自主研发的智能农机装备实现产业化推广,累计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246万亩……
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实现全面电子信息管理,2012年交易额600亿元,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与北京100个社区便民店网联配送,实现了“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终端市场”的全程物流监管和安全监测,保障了首都农产品供应安全。
北京农科城的发展之路,或许是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