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汽车行业仍将是工业机器人的主力,另一方面,一般工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的趋势在逐年上升。
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执行副总裁艾文·博宁格表示,汽车行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趋势并没有消退,它还会是目前主要的应用行业。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规模化、标准化等特点来看,汽车行业的应用应该还是主流。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则认为,从目前发那科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来看,汽车工业还是主要用户,相对而言一般工业的应用还比较少。而另据发那科一般产业销售部副科长孙远祥介绍,今年国内汽车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仍然在上升。一些汽车厂如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在全国各地开设新厂,扩大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但凡汽车厂投建焊接生产线,肯定要购置工业机器人,只是选用哪个品牌的问题。
与此同时,今后几年,工业机器人将在一般工业的应用上进一步增长,业界对此也达成了共识。ABB(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顾纯元介绍说,从去年ABB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汽车客户需求量的增长在减小。而搬运、装配行业则有增长,这说明一般工业对工业机器人有需求。预计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很大一部分将应用在一般工业行业。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表示,虽然目前汽车还是最大的应用行业,但是下一步在洁净制造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制药等需要真空制造的行业,洁净工业机器人将可以替代人工。另外,电子电气、塑料化工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也都是未来的应用增长空间。
增长途径多样化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以怎样的方式增长,业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曲道奎表示,要将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做大,当务之急是产业市场的培育。研究机构包括一些企业样机做了很多,但还不能形成商品化、产业化。即使是一些能够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年产量还是太小,只有几百、几千台。将年产量提高到几万台,现在是时候了。其次要提高工业机器人的性能,价格也仍需下降。要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产品价格,使工业机器人进入千万家企业。
对此,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西川·清吾充分认同,他表示,在中国公司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价格是非常重要的。使用机器人之后,能够提升产量,能够实现正向的产出比,这才是其价值所在。
重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开发,培育系统集成商,同样是将产业做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顾纯元表示,目前在国内工业机器人有需求的市场,为什么这个产业还没有做大?其瓶颈就在于应用开发还没有做到位。钱晖也表示,工业机器人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系统的集成运用。要想在中国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不仅要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高可靠性的产品,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要培育系统集成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曲道奎表示,机器人只是一种中间产品,而不是终端产品,所以需要系统集成商。
广州数控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敏佳十分重视机器人服务体系的建设,他表示,中国工业的基础较为薄弱,一下从传统制造跳跃到智能制造,所面临的售后服务任务十分艰巨。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一旦发生故障,需要停止运作进行维修,对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对设备供应商的制造水平,产品服务的要求特别高。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加以重视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公司在销售方式上的创新。在2013中国国际机器人展(CIROS2013)上,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的展台上看到,有些机器人展品的旁边挂着租赁的宣传单。安川机器人事业部技术部长广田博康介绍说,在中国第一次使用机器人的厂家非常多,他们对机器人产品还不是很了解,对使用的效果也比较担心,安川通过租赁的方式让他们使用,使他们亲身体会到使用机器人的效果。
未来中国市场会增长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将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带来广阔的前景,因此,未来的5~10年将成为中国市场的爆发期,业界对此普遍持乐观态度。
西川·清吾认为,中国市场的产品规模大,比日本更适合使用机器人。广田博康也表示,目前日本市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相对普及并且饱和。因此将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量将会越来越多。正是在这种预测下,安川今年扩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据广田博康介绍,今年6月,安川在江苏常州武进耗资275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新的生产基地,这也是安川机器人在海外独资建立的第一个工厂。
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王国超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公司的战略侧重于发展新的市场。除了原有的汽车用户之外,要在一般工业领域拓展新的客户。柯马积累了多年制造工业机器人的经验,有独特的技术,完全可以将其借鉴和转移到一般工业之中。另外,由于欧美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增长平稳的状态,预计工业机器人的增量将来自一些新的客户群体。
就像20年前做数控系统一样,近年来热衷于工业机器人的广州数控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敏佳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做出三个阶段的展望:3年以内,每个工厂尝试应用 10台以内的工业机器人;第二个阶段,3~8年之间,工厂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在10~100台,进入替代一般劳动力的阶段;第三个阶段,8年过后,进入创新使用工业机器人的阶段。企业将使用多关节、多器械手,更加人性、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厂厂都有机器人”,这不仅是何敏佳的个人愿望,或许也是业界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