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是高端技术产业,是当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手召开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这是推进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又一实际举措。”日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主论坛上说。
期待大规模应用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几年全球机器人销售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16万台,而中国机器人的产值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9.6%。从多用途机器人装机量的绝对值来看,主要装机量还集中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过程中,机器人都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在工程机械行业,机器人往往在生产线上进行着点焊、弧焊、喷漆、装配等工作,不仅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能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
山推作为国内大型工程机械生产厂家和推土机行业龙头企业,在自动化焊接设备的应用上应该说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应用焊接机器人和自动化焊接专机。这些举措不仅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也转变了员工的传统观念。2007年,该企业两台机器人现身三一重机生产线。此后,企业销量突飞猛进,机器人队伍也随之壮大。2012年底,其搅拌车搅拌筒内焊缝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在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正式启用,这在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尚属首次。
尽管一直不乏“吃螃蟹的人”,但行业离大规模的机器人应用还有些时日。目前,工程机械的生产线上依旧以人工为主,而自动化水平羸弱。这与工程机械产品的特点不无关系,首先,零部件自重大、结构复杂、焊接质量要求高、工作量巨大、品种型号多,制约了工程机械生产线自动化水平的发展。其次,由于机器人构造的复杂和精密,对维修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时还需要厂家的协助,也对操作机器人的工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示教编程、故障排除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另外,最初的焊接机器人都是原装进口,配件不容易准备,使用成本较高。自动化要的是效益,不单纯是速度。据调查,一些企业引进的弧焊机器人,由于各种原因,仍有一些处于负荷不满或不能正常运转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更多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信心。
不过,放眼世界,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到来,而这个革命的主角就是工业机器人。在中国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要创造新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变革,生产线上机器人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中国到2014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3.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16.9%,成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困局仍待打破
“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来说,现阶段最大的困境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还没有完全自主化。”苏州绿的谐波副总经理李谦说,在逐渐实现产业化的进程中,整机的成本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如果关键零部件不能突破的话,成本就降不下来,产品也就没有竞争力。
而近年来,以ABB、库卡、安川、发那科为代表的国际机器人巨头已经发觉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遭遇技术和成本瓶颈的同时,国产机器人的困局也日益凸显。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三部分:上游是零部件生产,下游为机器人组装,最后是系统集成应用。据了解,目前国产机器人行业约有1000多家系统集成商,而涉足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较少。
但事实上,国家863计划在过去的6个五年计划中,给予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并不算少。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坦言:“症结还在于科研院校的研发水平与机器人应用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少数科研院校及机构,其中,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孵化了 4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参股18家企业。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人上市公司——新松机器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则参股博实股份,并于 2012年在创业板上公开发行。
尽管机器人产学研结合已具成效,但在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看来,短期内中国机器人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缺乏大型支柱企业,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他认为,某些科研院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90%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仍然难以便捷地享受到这些优质资源。“没有让机器人技术研发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缺乏一套技术市场化的进程,从而制约了产业化进度。”
参加此次论坛的业内人士也均认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