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去年快速的认知并了解到PM2.5这个专业词汇,而关于PM2.5监测亦勾起众多投资者的市场遐想,相关概念公司股价今年以来表现良好。环境监测作为“十二五”环保产业的一大板块,所能呈现的绝不仅限于PM2.5监测这一狭小空间。按照环保“十二五”规划,环境监测 “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需求将达1000亿元。不过,记者深入相关公司调研了解到,千亿市场启动只是理想蓝图,目前政策方面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且相关环境监测企业亟待商业模式创新来提升盈利能力。这些问题可能决定了“十二五”时期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难现爆发性增长,可能的市场空间预计仅为100亿至 200亿元。但是真的能在短期就强大起来?下面阿仪网与你一起分享其中的奥秘:
蛋糕短期难以做大
尽管近期以来一直被冠以“PM2.5监测龙头股之一”而备受市场热捧,但杭州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高管人士却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2012年全年逾8亿元的营业总收入中,只有不到1亿元是来自于空气质量监测(以PM2.5监测为主)的业务收入。
“我们中标的国内某二线城市的一个环境监测站,总共配备了30多台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其中只有一台是PM2.5监测仪。”该高管人士指出,环境监测的市场前景大而广,PM2.5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焦点,但其仅仅是众多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中的一种而已。
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深耕多年的另一龙头股先河环保股份公司,其市场部部长杜新平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业内,大家更多关注的是灰霾的情况,而不仅限于PM2.5监测。例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目前已经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和臭氧5项指标之外,增加了包括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线监测分析仪器。其设备投入要比5项指标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投入大得多,这一市场的扩大将成为公司未来两三年内或更长时段的业绩支撑。
两公司的上述说法得到了国内一家大型券商分析师的认同。该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如果把环境监测行业看成一个整体的市场,那么下属的细分市场板块的区分因素就是一个个影响环境质量的具体指标。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从理论上来讲,除了当前国家已开始强推的5项监测指标外,还有VOC、粉尘、酸沉降和温室气体等一系列指标。“光VOC这一大指标体系下面就涵盖上百个细分指标,增加一项指标就须增设一台监测设备。一台VOC监测设备目前的价格在 200万元左右,远远高于PM2.5监测仪平均15万元/台的价格。这些领域未来可释放的市场空间要远超PM2.5监测。”
事实上,2012年4月环保部发布的《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已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开展空气中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地表水质的生物毒性、挥发性有机物等诸多指标的试点监测工作。据分析,“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行业在PM2.5之外,还将启动火电厂烟气在线监测、空气和水质重金属监测、水质生物毒性监测等多个指标体系的在线监测市场。
综合多家券商测算的市场增量为:在PM2.5监测领域,“十二五”期间全国拟建1500多个监测点位,估算每个地级市需8套设备,如果按照每套设备均价15万元测算,则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设备市场空间大约为4亿元。另外,今年到“十二五”末,国内环境监测领域还将启动的市场空间有: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约800到1000套,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约15000套,烟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13000套,由此可带动起的整体环境监测市场空间大约在100亿到200亿元。
蓝图与现实的差距
按照2011年底环保部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拟定的投资需求,“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投资总额将超过700亿元,运行费用300亿元,合计1000亿元。这与券商测算的市场规模明显存在差距。
对此,有相关分析师指出,1000亿的市场投资是理想化蓝图,从目前国内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多重不确定性决定了这一市场需求到“十二五”末难以释放到位。
该分析师表示,环保行业本身就是政策依赖性很强的行业,具体到环境监测领域,政府每新设一项监测指标,这中间可能须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我国在水、空气、土壤等各领域并未建立起完善监测网络,因此首先要启动试点,这其中要涉及试点监测到的数据互相之间的对标问题,之后还要涉及现有监测仪器及技术指标之间的对比测试问题。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清华大学环境系专家介绍,仅就PM2.5监测数据对比测试的过程来看,去年以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了两批次27个站点的测试,但结果显示很不理想,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目前在监测数据方面仍缺乏统一规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还有的参考,水质和重金属在线监测这些领域的监测标准基本上为空白,从启动试点到全国统一推行,没有统一监测标准很难推广。”
环境监测市场从买方来划分,包括政府监测站及污染源监测点。目前率先启动的是各级政府下属的环境监测站点,这一块的制约除技术性因素外,还跟地方财力有直接关系。
而在污染源监测方面,其市场空间占比可能更大,但推进难度也可能更大。先河环保市场部部长杜新平介绍,公司几年前在山东省中标了2000多万元的项目,中标后,公司在安装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监测点位比较多,对设备的维护和测量的准确性控制难度较大,当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时候,企业就会指责仪器的测量不准确。从那时起,公司就发现做污染源的市场有非常大的风险。而且,国内的厂家特别多,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公司这两年在污染源的监测市场上有意识地进行收缩。
上述清华大学专家认为,要消除这些不确定因素,一方面须政策方加大政策落实及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改变目前环境监测项目的运营模式。他指出,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环境监测设施均实现市场化运营,即排污企业或环保部门把建成后的环保设施的环保指标在线监测项目发包给具有专业监测运营能力的系统集成服务商。
差异化战略布局有限市场
目前先河环保、聚光科技均获得了环保部门许可的运营资质,正逐步引入这一业务模式。聚光科技2012年年报披露的这一业务被称为“环境监测系统及运维服务”,去年销售收入达3.3亿元,占据公司全年总营收的 40%以上,且这一业务去年的毛利率达50.2%,远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单纯销售监测仪器的毛利率水平。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监测合格产品名录来看,目前国内主要环保监测分析仪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根据最新名录数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合格企业有10家,化学需氧量(COD)在线自动监测仪认证监测合格企业有39家,烟尘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认证合格企业有48家,氨氮在线自动监测仪认证企业有33家。这意味着,目前国内从事环境监测仪器研发的企业共计已达130家。
在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最常被市场提及的一个说法是:空气质量检测看先河环保,烟气在线监测看雪迪龙,水质重金属监测看天瑞仪器。这些A股环境监测龙头公司,目前已开始在一两个固定细分领域深耕,以差异化战略谋求市场地位提升。
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超过30%)的先河环保,其未来两三年市场战略仍是主攻空气质量监测,不断研发灰霾成分新指标监测仪器来紧跟政策步伐,以巩固并扩大其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地位。
而对于聚光科技来说,其留给业界的最大印象是“环境监测领域产品最齐全”的公司。公司一高管人士表示,环境监测行业一大特征是单项指标监测设备市场空间有限,且很难一家独大,基于这一认知,公司近年来执行的策略是延展新产品生产线,新的产品和监测的设备不断地横向延伸,寻找新细分市场的增量空间。例如在水质监测细分领域,公司未来可能采取兼并收购来实现生产线横向扩张。
环境监测商业模式亟须创新
在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过程中,明显感觉到环境监测公司与环保行业其他细分领域公司的行业特性不同,即:诸如水务、固废处理等传统环保企业更“重资产、轻产品”,而环境监测行业则“重产品、轻资产”。
当然,环境监测公司与水务、固废公司又有相同之处,即:同处政策依赖性强的环保大行业背景下,都亟待在传统商业模式基础上谋求创新。
这种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单项或者单系列指标监测设备的市场空间很有限,一般龙头企业市场份额能达30%就会遇到天花板,这时候,进一步的市场拓展及盈利能力提升,必须倚重商业模式升级;另一方面,当前环境监测的需求市场集中于政府主导的大环境监测领域,这一领域属于地方财政投入的薄弱地带,且地方财政近年来普遍吃紧且结算迟缓,直接导致相关环境监测公司陷入“靠天吃饭”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也必须从改变环境监测公司现有业务模式入手。
近年来,合同环境服务模式越来越被业界有识之士认为是环保企业商业模式升级的主要着力点。清华大学环境系一位专家表示,这种模式具体到环境监测领域,就表现为引入第三方运营模式。引入独立于被检测企业及环保部门的第三方实体,不仅使得以往环境监测领域存在的业主与监测设备提供商在数据准确性问题上的互相扯皮现象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让环境监测设备商转而升级为环境监测综合服务商,比单纯卖监测产品更具竞争力和盈利空间。
聚光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环境监测站,安装的在线气体和水质监测仪表,数量和类别都比较多,存在运营维护保养的问题。理论上讲,这些问题应该是政府派人去做,但政府没有人力、物力,又不放心污染源企业自己去运营维护。这时候,就不得不考虑请第三方来做维护、保养,这种需求在未来会越来越多。
一位长期跟踪环境监测市场的券商分析师也认为,环保“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其中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引入第三方资质企业与地级以下城市政府成立合资公司,来协助政府提升环境监测运营维护的效率。从这一点来讲,第三方运营未来会受到具体政策推动而有望全面推向市场。“在美国,400多个监测站点,政府几乎全部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商业机构投资运营,这些机构运作都很富有活力,完全值得中国借鉴。”该分析师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运营模式需要运营结构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这对于目前现金流普遍不足的环境监测企业来说,无疑仍具有巨大考验。相关专家普遍建言,解决融资问题的良方,一是尽量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二是加快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环保产业基金,大规模投向商业模式清晰、盈利前景良好的环保细分领域,环境监测领域就可列为重点投入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