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省陆续公布2012年各地国控重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众所周知,诚信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目前,虽然许多地方已初步建立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但尚需完善。如何更好地发挥信用评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正是许多环保部门需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
6月21日,江苏省环保厅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度全省921家国控重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从优到劣分为绿、蓝、黄、红、黑五个等级,其中共有144家企业被评为“绿色”,11家企业被评定为“黑色”。
据介绍,江苏省于今年1月正式发布了新的《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标准及评价办法》。按照管理办法,评定为“绿色”的企业,环保部门可以优先办理环保行政许可,优先调剂使用储备的排污总量指标,优先办理上市、融资等环保审核事项,还可以建议金融机构予以优惠贷款利率,保险机构降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等。而评定为“黑色”的企业,环保部门将依法不予办理环保行政许可,暂停受理审批其污染治理设施以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暂缓办理上市、融资等环保审核事项,直至整改到位等。
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蒋巍介绍,为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进企业加强环保工作,早在2000年,江苏省就开始探索企业环境信息评价与公开工作。经过多年实践,这项工作已经由最初的环保部门进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和信息公开,上升为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联手实行绿色信贷,成为新形势下一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信息公开化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是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基础,而信用体系建设是信息公开化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结果运用的深化和发展。信息公开化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仅仅是单纯信息公开和后来的评级结果运用于绿色信贷。信用体系要求建立信用信息机制、奖惩机制、部门联动监管机制,信用信息的运用要嵌入日常工作管理中,不仅要倒逼企业改善环境行为,提高企业环境管理能力,更要提高环保部门自身工作效能,为发展绿色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长期以来,政府对企业的环境监管都是把企业置于监管的对立面,采取“猫抓老鼠”的办法、实施人盯人战术。但是,由于污染排放企业多、监管人员少,环保监管部门总是感到人手不够、力不从心。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环境保护信用评价必须保持一定的奖惩力度。否则,企业守信与失信一个样,遵守与不遵守规则一个样,必将削弱信用建设的效果,甚至导致征信系统形同虚设。尽管环保部门有强大的决心,但一把无刃剑是不会有什么威力的。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将失信者“一棍子打死”,因为惩罚毕竟只是手段,教育才是根本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莞市将信用修复与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挂钩的制度设计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亮点,它通过落实奖惩措施,让那些因偶然原因或者一念之差而失信者有了一次重新塑造企业诚信形象的机会。从而为环保信用建设注入活跃元素和进步元素,发挥信用评价“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培养失信者的诚信意识,进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提升企业环境保护信用建设的水平需要建章立制,更需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应顺应社会管理发展变革,将环保信用建设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框架之中,建立健全环保信用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猫抓老鼠”的环境监管模式,以企业环境信用倒逼企业环境自觉。
有关专家建议,当前,应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环保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信用评价结果运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虽然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加强企业环保信用建设,已成为环保事业中刻不容缓的重要环节。
期待环保部门和企业沿着这样的思路踏踏实实地继续走下去,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和“指挥棒效应”,消除企业环境违法的诱因,形成令人期待的良性循环。更期待各地环保部门学习借鉴东莞市的做法,开拓创新,积极行动起来,从舞好信用评价“指挥棒”做起,发挥引导、评价、预测、教育等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