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亿元!
这是西南工业重镇重庆为当地正在规划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喊出的目标,而其口号则是:打造“世界机器人之都”。
对一个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而言,地方政府的给力当然是好事情,可问题是,打算这么做的,并不只重庆一家:沈阳抚顺新城号称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更是规划1000亩土地,欲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此外,上海、武汉、徐州等多个地区也都在纷纷上马或规划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园……
而在资本市场上,机器人已然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之一,用工成本的提高、制造业的转型、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成为鼓吹机器人需求井喷的常用论据;众多企业,不论是业内的还是业外的,都纷纷扬言欲分一杯羹:富士康早就声称要打造一支百万机器人大军,甚至连大陆最大的饮料企业娃哈哈,也来凑机器人产业的热闹……
这样的景象似乎并不陌生。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被普遍看好的朝阳产业面前,我们从不缺少“大炼钢铁”般的热情!
又一个朝阳产业
毫无疑问,机器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不久前发表了广受关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在交织着现实叙述与浪漫预言的这篇报道中,作者认为,机器人将与3D打印、新材料等结合,推动制造业大转型。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显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区域市场,近5年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增长了2倍;据估计,中国未来3年内的机器人安装量将再翻一番。如果考虑到机器人最终将进入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领域,其发展前景更是难以估量。
这样一块大蛋糕,不仅吸引了产业界和资本界的目光,也让各地政府发现了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机会。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达十余处,拟建设的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产业园占地面积一个比一个大,规划产能一家比一家高,粗略估算,规划总产能已达数千亿元之多。如此大的手笔,各地政府究竟是怎样打算的呢?
《中国机电工业》了解到,上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但上海的机器人产业眼下基本由跨国公司主导,本土企业还很弱小,发展环境也存在一系列缺陷。目前,上海发育出了30多家本地的中小型机器人企业,但绝大部分只能背靠跨国公司做下游配套,具备整机量产能力的凤毛麟角。
国内机器人产业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难以“自主”;因此,上海方面希望先建立产业化平台,扶持自主品牌整机企业,以规模化应用带动持续研发,寻求技术突破。对于机器人技术,上海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有一定研发实力,不过这些研发很零散、不连续,且局限于实验室;而有影响的本地大企业对自主研发热情不高,目前在做产品自主研发的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尽管发展势头不错,但关键部件几乎全靠进口。因此,上海迫切需要建立大型整机企业来牵引产业链,有效整合国内的各方力量,推动机器人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实现突破。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将有助于这些工作的开展。
而号称要打造年产1500亿元的“世界机器人之都”的重庆,则有着另一套方案。
“我国工业机器人运用最为广泛的行业集中在汽车工业和电子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机器人运用共占据了59%的份额,而这两个行业恰恰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最为强劲的行业。重庆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至少能达到100亿~200亿元。”重庆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透露。
据了解,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庆将专门成立一个机器人协调领导办公室,并组建一个由研发、制造、应用等产业链上各单位构成的行业联盟。此外,还将提供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助推重庆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在产业布局方面,重庆将打造“一个基地、三个功能区”,按照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种功能规划产业园区,“一个基地”即整个重庆机器人产业基地,“三个功能区”即两江新区为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江津双福工业园为服务机器人功能区,璧山工业园为特种机器人功能区。
然而,据记者了解,并非所有打算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地区,都像上海、重庆这样有着清晰、具体的规划,大部分产业园的规划仍处在研究当中。
产能过剩隐忧
有趣的一点是,在众多机器人产业园的自我描述中,均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段话:“据IRF(世界机器人联盟)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将为3.5万台以上,比2011年增长60%。到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0万台,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也正是在这样的预期下,各地纷纷开始筹建机器人产业基地,都不愿错过又一个可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而按照目前已经公布的各地规划的机器人产能目标,已经基本与2015年全球的总需求规模相当。可到目前为止,全球前四大机器人厂商中,甚至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这不免令人联想到风电、光伏等近年来迅速成长,又迅速跌落的新兴产业。以光伏为例,几年前,在对这一新能源美好未来的鼓吹和追捧下,各地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光伏投资热潮。数据显示,彼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欧美“双反”的“外忧”与产能过剩的“内患”在不期中交织,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急速坠入严冬,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暴跌,全行业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然后从高峰落入低谷,再艰难重启,不到10年时间,光伏产业完成了一个传统制造业需要几十年才能经历的轮回。
而今,机器人产业又站在了发展的起点上。尽管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初始时代,重复建设和一窝蜂现象难以避免。然而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朝阳产业过山车式的发展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期许,机器人产业将不会再走光伏的老路,并获得良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