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阴雨让PM2.5空气污染又有抬头。在昨天举行的针对改善空气质量的政协重点提案督办活动中,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启洲表示,上海正研究起草《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目前已明确总体思路并完成初稿。初步拟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下降,PM2.5年均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0%左右。
目标制定对接长三角
根据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自2012年6月27日启动国控点PM2.5监测发布工作以来,全市PM2.5平均浓度约56g/平方米,超出新标准年二级标准限值21g/平方米。该项国家标准为35g/平方米。也就是说,5年后本市PM2.5平均浓度将控制在限值附近,但略有超标。
吴启洲介绍,订立这样一个目标,也考虑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同步的因素。“因大气污染具有区域特征,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措施都必须对接。”吴启洲说,上海空气质量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宁波、舟山等。下阶段,将在环保部统一指导下,依托长三角合作机制,加快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大气污染区域预警平台。
PM2.5污染主因仍是工业
昨天市政协委员视察了位于浦东的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点,之中不少委员曾在今年市政协会上提交提案建言治理雾霾,其中凤懋伦等委员提出开展雾霾成因研究。“出门先看看手机软件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这已经成了很多市民的习惯。”凤懋伦说,要开展雾霾防治,必须要先搞清楚来源和成因。
对此,吴启洲表示,PM2.5不同来源贡献率的计算十分复杂,特别是污染天气情况下,来源和组分均会发生较大变化。目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交通、工业占主要部分,外来与本地二八开。
根据2012年污染源排放清单,以及PM2.5组分检测和模型模拟分析,本市环境空气中PM2.5的本地人为污染排放贡献占到近八成。工业工艺过程、工业锅炉与炉窑、电厂等占近1/3。汽车等流动源占25.8%,其余扬尘占了10.4%,民用涂料、餐饮占5.4%,农业和生物质占了3%。“主要问题仍是本地过度依赖一次能源的高强度消耗。”吴启洲说。2011年,上海煤炭消耗量达6142万吨,汽柴油消耗量1006万吨。工业和人口集聚以及大量使用一次能源使得本市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
据悉,上海将加强污染源监控,在已建立10个国控点、40多个市控点的基础上,今明两年将在每个郊区建两个监控点。
“黄标车”将禁入外环内
“调整生产结构,转变生活方式,是治霾的两个重要方面。”委员们表示。《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草案中提出了四条路径与其不谋而合,其中包括突出源头控制和结构调整,加大存量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坚持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
甘平委员以及农工党市委提出加快淘汰 “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的建议,获得采纳。环保局负责人表示,上海仍有十几万辆“黄标车”,在流动污染源中占了70%—80%。“这些本市车辆到明年将全部淘汰。”
世博会期间,上海对“黄标车”扩大限行范围,从内环线扩大到中环线,从原来早7时到晚10时限行扩大至全天。吴启洲在回应委员关于外牌“黄标车”如何约束时说,明年将执行比世博更严格的标准,“黄标车”限行范围将扩大到外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