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机器人公司iRobot公司的机器“保姆”事实上已经对大城市中的家政市场产生了轻微的撬动。iRobot家用机器人国际事业部副总裁MarcDinee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目前中国百姓以传统的清洁方式为主,但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先进的产品来节省时间,减少劳动和享受生活。
iRobot公司一名技术主管介绍说,像斯瓦辛格在《终结者》中扮演的机器人之所以难以出现,是因为按照传统机器人学的思路,机器人需要模拟“人脑”,构建环境的“地图”,然后根据地图制定计划,这需要大量的计算。而一旦环境中出现程序预测以外的变化,就会导致之前的计划不能如期执行。基于“感知-建模- 计划-行动”设计思路的机器人很难适应真实的环境。
“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科幻故事里大行其道,不过现在的机器人连门和敞开的窗都很难区分开。”他说,当前国际上智能型机器人从昆虫活动中获得设计灵感,即:机器人不必事先做复杂的计划,它只需感知环境,并迅速判断作出行动。这一理论将机器人设计变革至现行的实用机器人时代,也真正让机器人能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
家用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电子消费热点?
沈阳某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所谓机器人,就是用技术手段实现人的功能。因此机器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即工业化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最早出现的机器人就是目前工业生产中最常提及的‘机械手’,其注重的是对人类四肢的模仿。
而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人们开始设想将电影中能够主动适应外界环境、与人进行交互沟通,并具有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变为现实。这就是现在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服务型机器人”。
近年来,机器人正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人们的热情。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的机器人秀、法国馆的舞蹈机器人、上海联合馆的炒菜机器人等都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文表示,一场新技术革命悄然来临,当前机器人正经历上世纪80年代“PC式发展。人类正从PC(个人电脑)时代向PR(个人机器人)时代迈进。届时,家用机器人将像门铃、计算机、移动电话、电冰箱等一样普及。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2012年全球家用机器人销量超过600万台。他们研判,家用机器人市场201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家电、人际交互的网络服务以及医疗设备和信息产业中的普及,家用机器人有望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大批量进入家庭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资料显示,中国城市中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0%,65岁以上人口达到1.8亿,预计到2015年达到两亿;同时,中国的残疾人数量已经与德国总人口数相当,这些都将给医疗、服务以及教育等家用机器人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洁用的吸尘机器人被率先研制成功,并迅速进入欧美、中日韩等50多个国家。针对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的趋势,奥迪公司推出了两轮和独轮的电动车,日本松下推出了床和轮椅一体化机器人,美国iRobot公司则开发了远程诊断和护理病人的机器人系统。
长沙理工大学杜荣华教授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对传统信息、家电、通讯、装备制造业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将成为制造行业下一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产业发展亟须跨越三道坎
发达国家一步步将人类的机器人梦想变成现实,日本和韩国更是将发展机器人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产业布局。相对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机器人特别是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
据了解,1986年,“863计划”制定了工业机器人发展计划,一汽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相继进行了工业机器人探索。“十一五”期间,机器人模块化、体积、结构、设计、功能部件等基础技术领域,逐渐取得了突破。
然而,家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装备集中了新兴传感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多达60多家,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引发了业内专家的担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整机面临空壳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仿真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对机械和电气结构的改进上,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传感、通讯等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并且,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请量少。而国外的申请人则以大公司居多。因此,我国不少机器人技术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实用性较差。
长期从事高新智能设备销售的湖南科凡达公司总裁曾海军认为,相比工业机器人而言,高度智能化的家用机器人对技术要求更高。他呼吁,国内企业应扎扎实实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拥有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