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期待“目中有人”

   日期:2013-05-30     评论:0    
核心提示:“随着人口红利锐减以及用工成本上升,一些重复、简单、繁重以及高污染的行业是需要工业机器人取代的。据预计,中国将会在2014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

“随着人口红利锐减以及用工成本上升,一些重复、简单、繁重以及高污染的行业是需要工业机器人取代的。据预计,中国将会在2014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而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要把握好这个契机,不断提升关键技术、售后服务,通过性价比赢取更多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广州数控董事长何敏佳在第一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说。

近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在华注册的机器人行业骨干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70多家,经历近1年的努力,终于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由此正式启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历程。

机器人是集控制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机械电子、人工智能、材料和仿生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是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高新技术装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服务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至2006年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于2012年发布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际工业机器人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8~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平均每年安装量约1.5万台,2012年新安装量2.48万台。工业机器人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试验、引进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3.5万台,占全球市场的16.9%,成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三角等地。东北是国内老工业基地,是最早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地区。主要企业如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博时自动化设备、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公司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企业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集聚地。除了汇聚上海的国际巨头ABB、FANUC(发那科)、 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公司外,本土企业也涌现出了上海富安工厂自动化、上海机电一体化工程中心、上海广茂达伙伴机器人、安徽江淮自动化设备公司、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

珠三角经近3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装配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为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生长土壤。据统计,珠三角地区的年增长速度已经达到30%~60%,尤其是在装配、点胶、搬用、焊接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华为、中兴、比亚迪、广州光宝等企业已将工业机器人引入生产车间。

据悉,中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但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从数量上看,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1/5、美国和德国的1/3左右;而从机器人密度(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上看,韩国是347台,日本是339台,德国是261台,而中国仅为21台,差距十分明显。应用领域也仅局限于汽车、机械加工、电子、物流等有限范围。不仅如此,在产品可靠性、精确度上也低于国外产品;自主创新不足,诸多技术方面停留在仿制层面,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在加工工艺方面,国内厂商的热处理技术较弱,直接影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精度。

面对此种状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呼吁:“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在促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行业不断增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历史责任感。”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与会的业内人士就如何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建议,在产业现实基础与条件下,政府、企业应合力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政府层面,应加快产业体系建设,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行业内部要加快内力建设,创新商业模式,选准市场关键突破口,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带动产业化发展;产业发展途径上,应充分借助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以推动要素的整合和聚合,并建设若干重点园区。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