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设“北斗”产业基地 有望改善科研转化不足

   日期:2013-05-30     评论:0    
核心提示:近期在武汉举行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北斗年会”)上,武汉被确定为“北斗”产业化试点城市。

近期在武汉举行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北斗年会”)上,武汉被确定为“北斗”产业化试点城市。

北斗年会是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投入应用以来的首次年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透露,一旦相关应用技术成熟,到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值将达5000亿元。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这次年会上表示,要把武汉建设成全国重要北斗导航应用产业基地。

而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大学之城”的武汉有望借此改变人才外流及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不足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大校长刘经南介绍称,丰富的科研资源是武汉成为试点的重要区位优势之一。

刘经南表示,武汉有武大、华中科大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所,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武汉还拥有全国最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提供足够的人才;其次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这些交通设施在未来几年都会使用北斗卫星导航。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将逐步推动北斗的规模化应用。武汉在2012年已宣布将投入8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称,“北斗”这样的高新产业与武汉市拥有的科教资源相结合,是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

但是一直以来,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全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武汉,科教优势并没有最大化彰显,当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反而与广东等沿海地区联系紧密。据了解,如武大、华中科大等高校,都在广东建立研究院,将科研成果运用于当地企业。

人才流失也较严重。武汉市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22.12万人,11.2万人选择留汉就业;2011年毕业生总人数26.77万人,留汉为8.83万人;2012年毕业生为27.66万人,留汉仅为8.64万人。

近些年,武汉市逐步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陆续出台政策。2012年,武汉政府借鉴湖南长沙等地模式出台“黄金十条”,包括支持教授“下海”创业,为其保留5-8年岗位,以及将成果收益权的70%乃至80%划归创业人员等一系列令外界关注政策内容。

今年以来,武汉市启动“留汉工程”,争取每年新增留汉大学生人数到10万人,并出台取消毕业生落户限制、新就业大学生可享公租房、服务基层可直接入编,以及给予重点引进人才资助等优惠政策。

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012年10月,武汉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与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在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成立,12月,与武汉大学共建的“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挂牌。到2013年,武汉市政府与其他重点高校合作建立工业研究院也都提上日程。

“从落户政策到资金支持,能想到的政策都已经公布,能不能留住人才并加快科研成果本地转化,要看政策的执行力度。”叶青对本报记者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9年的205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556亿元,年均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9年的 71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353亿元,年均增长24%。技术合同交易额从2009年的74亿增长到2012年的169.7亿,年均增长32%以上。

“北斗”产业化试点落户武汉,无疑会推动相关研究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