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走进医院

   日期:2013-05-20     评论:0    

由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的“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俗称“骨科机器人”。其工作就是“大脑”根据X光片设计好最佳手术方案,与“大脑”连通的机械手就会据此把钉子精准打到既定部位漂亮完成这种微创骨折手术治疗的。

“创新是个好东西,但做起来太难了!” 说起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博士感慨颇多。

2001年,他离开自己学习工作10多年的原单位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到清华工研院创业,并在当年5月成立了北京天惠华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B超设备。由于是模仿创新,他们“照葫芦画瓢”,第二年就走完了新产品检测、注册等步骤,拿到了设备生产许可证。由于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他们投产第二年就开始盈利,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尽管生意兴隆,但有创新情结的张送根依然不甘心,总希望能搞点自己的东西。

于是,2005年10月,张送根另起炉灶,创办了天智航。在科技部863项目成果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骨科机器人的研制、产业化之路。

从检测到注册

花了四年多时间

按照规定,骨科机器人上市销售之前要取得“合法身份证”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

“麻烦从此开始了。”张送根说,“骨科机器人是国内首创,我们必须自己做企业标准,做完了之后要到北京医疗器械检测所去检测。检测所的同志虽然有点头疼,但很愿意支持这个新东西,就帮我们一块弄。不像以前做B超,因为很成熟,半天就可以搞定。检测所不嫌麻烦,先弄懂检测方法,然后买检测工具……光检测就做了近一年!”

接下来,是做临床试验。虽然项目开始之初就有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医生参与研究,临床试验比较顺利,但还是用了一年时间。

第三阶段是由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做技术审评。由于我国在医疗器械审评上是“谁批谁担责”,所以他们很慎重,不断让补充材料。“其实审评风险应该由组织承担,否则谁还敢做?”张送根都替审评单位叫屈。

这样,从开始做检测到最后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总共花去了4年多。“如果企业没有点积累,就被耗死了!”

要想进入医院

问题就更多了

拿到许可证后,就要卖到医院去用。“这中间的问题就更多了!”

张送根说,医院购买医疗器械,首先要解决医疗项目收费问题。骨科机器人是全新的产品,卖多少钱自己可以定,但怎么向病人收费,要经国家发改委和卫生计生委批准。

国家制定的医疗项目收费标准目录,很多年才更新一次,而进入该目录是进医保的前提条件;进不了医保,患者用的少,医院就没多少钱可赚,用的积极性也不高……

即使不考虑收费、医保等问题,医院也得过招标采购关。而政府招标有个规定:必须要有3家投标单位国内能生产骨科机器人的企业只有天智航一家,怎么办?

此时天智航已成立整5年,一分钱还没赚到!好在中关村管委会和中关村发展集团对创新产品非常支持,他们在2010年10月给天智航投了2500万元(其中2000万元为政府股权投资,500万元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自有资金),支持他们生产了第一批骨科机器人。

尽管如此,还是没有医院敢“第一个吃螃蟹”。最后,天智航找到昌平区医院。院方说:你这个东西别人没用过,我们不敢买。

这时,又是中关村管委会出手相助,通过一个应用示范项目拉动,支持了一些经费,天智航自己也出了一部分钱,帮昌平医院免费建了一个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2011年7月投入使用后,医院和患者都很满意。

“一些医院实地考察后,虽然动了买的心思,但都下不了决心,理由是怕担风险。”说到这里,张送根哭笑不得。

海淀医院示范应用

标杆效应“救活”骨科机器人

意想不到的困境,让一心想创新的张送根如坐愁城。

“后来,多亏有‘贵人相助’!”他满脸感激地说。

张送根所说的“贵人”,是时任海淀区区长的隋振江(现为海淀区区委书记)。

2011年9月的一天,隋区长到东升科技园考察工作,听完张送根的汇报后,他当场表态:我们海淀确实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但推广使用环节上的难题限制了他们的成长。作为政府,有责任按照鼓励创新的有关政策,“扶上马、送一程”。

他随后指定区发改委的副主任肖敏鹏,按照有关政策支持海淀医院率先使用。很快,区财政全额资助,让海淀医院建一个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在全区开展示范应用。

“这一招确实把我们救活了!”张送根说,海淀医院的知名度很高,他们使用我们的骨科机器人,等于在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

据介绍,截至目前天智航已经在深圳二院、自贡四院等5家医院建立了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

“中国不缺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缺的是相关的配套政策。”张送根说,“医疗器械创新涉及人体健康、涉及的环节多,许多配套政策有待完善。这几年虽然有了许多改进,但离现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