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赋予汽车聪明的“大脑”
出行前,你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了解城市每一条道路的交通状况,从而决定出行的时间和路线。这一场景在十多年前还只存在于知名导演的科幻电影中,今天,蓬勃发展的“车联网”正在把科幻电影中的设想变为现实。
汽车上安装的车联网终端,可对各时间段、各路段的道路车辆运行情况进行采集、传输与分析,为车主决策提供数据。这相当于汽车有了智慧的“大脑”,能自动对突发情况作出判断。
车联网功能、服务帮助完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建设,“限牌、限外等措施在以后不会再成为治堵的主要手段。行车更加安全、车内设备更为便捷是车联网发展的最终目的。”
事实上,早在3年前,就报道过福建厦门的车联网雏形。报道称,厦门在全国率先把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交通领域,先期试点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厦门交警在六座天桥上安装了设备,能够识别前方车辆的电子车牌,然后把车牌号等车辆信息,发送到交警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就会知道某一条路上有多少辆车、行进速度多少。市民也可通过网络、手机查看路况。
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交通已经在系统平台、交通信号控制、网络配套等相关技术和设施上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据测算,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缩短汽车的行车时间。同时还可以降低15%的能源消耗,减少25%~30%的汽车尾气排放。
车联网的发展潜力正逐步凸显出来。
电动汽车和车联网将改变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高管对汽车行业面临的环境、能源、安全、城市交通等挑战均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不止一人提出,这些挑战正呼唤新的改变,其中尤为重要的两个领域即为电动汽车产业和车联网产业。
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感知、通信网络、信息处理三个层面:感知层主要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采集;网络层依托电力信息通信网,实现感知层各类电力信息的传输;信息处理层主要采用智能计算、模式识别等技术实现电网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控制和服务。
对于用电客户来说,智能电网利用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实现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服务、用电信息采集、家居智能化、家庭能效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以及电动汽车充放电,为实现客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用电效率以及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电科院的研究人员在相关课题中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实现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服务、智能家居、家庭能效管理、分布式能源接入及电动汽车运营管理智能化、互动化。他们举例说,通过在电动汽车、电池、充换电设施上安装传感器和识别系统,利用相关技术,可以实时感知电动汽车运行状态、电池使用状态、充电设施及实时的电网能源供给状态,进行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综合监测分析,实现电动汽车资产管理集约化、仓储管理简易化、物流调度智能化,充电计费多样化,运营服务互动化,保证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设施稳定、经济、高效运行。
这意味着今后驾驶电动汽车出行,或许不用再为找充换电站而花费更多时间:电动汽车车辆监控系统可对车辆的运行过程进行实时追踪显示,处理智能车载终端发来的车辆运行信息,结合GPRS、GPS和GIS技术,实现车辆的现代化管理,包括:行车安全监控管理、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智能调度管理等,实现车辆运行轨迹的回放功能,并结合天气路况信息提供最佳路线服务、最近距离的充换电站智能提示等增值服务功能。此外,未来或许还可以利用射频识别设备对驶入充换电站的电动汽车进行身份自动识别,自动获取车辆、电池信息,通过智能引导为车辆进行充换电。
但研究人员同时也表示,在电动汽车领域,物联网或车联网尚未形成大规模的技术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需求旺盛
车联网产业将大有作为
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已经明确指出,智能交通将成为我国未来交通运输业优先发展的主题。纲要称,2006~2020年间,智能交通给相关行业带来的商机将超过1000亿元。
2011年出台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第三专项要求也提出: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
业内人士称,车联网项目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应用,已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首期资金投入达百亿。实际上,车联网发展商业模式尚未形成,但其潜力巨大。
车联网被认为是物联网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并且最有实用价值的应用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提升道路行驶效率,还可以用于保障道路行驶安全——车联网可以通过紧急制动、事故现场预警、禁止疲劳驾驶等相关技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使得道路行驶更加安全;同时也可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如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车辆实时监控、智能停车场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公交车智能调度等,还将大力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升级,为众多新兴产业带来全新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