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行机器人获取的高清古城村灾情图

旋翼飞行机器人传回的实时道路画面

飞行机器人实施危楼逐户生命迹象探查

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正在作业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救援队首次采用三款国产救援救灾机器人协助开展地震救援工作。在救援过程中,旋翼飞行机器人充分发挥了不要求起降场地、随时随地起落的特点,通过超低空近距离飞行勘察受灾情况、探查生命迹象,并在芦山至宝兴公路公路疏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变形搜救机器人和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也同时参与了废墟表面搜索任务,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救援队的灾情评估和救援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图像支持信息。
这三款机器人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救灾救援危险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研制。此前,它们多次参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地震救援演习,本次任务是第一次实战救援应用,对于进一步测试、检验这三款样机的实用性、可靠性、现场可操作性,以及与搜救队员的协同互助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