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了免去下厨的麻烦,选择购买熟食摊点或超市熟食区的熟食,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的肉类和豆制类熟食。然而,经过质检部门的调查和检测,部分熟食加工坊添加剂使用不合格,环境卫生脏乱差,而大型超市销售的熟食,多项指数不达标。
散装熟食质检不达标
前段时间,广州市工商局委托检验机构重点,对全市华润万家、百佳、吉之岛、好又多、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大型超市销售的散装熟食食品(熟肉制品、酱腌菜、包子、糕点、凉拌豆干、凉拌海带、凉拌素菜)等食品进行了抽检。
本次抽检调查,共抽取样品98批次,检验项目包括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等。最终检测结果显示,散装熟肉制品、酱腌菜、包子、糕点、凉拌豆干、凉拌海带均存在质量不合格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凉拌豆干、凉拌海带,均仅有1批次合格,批次合格率分别为6.7%和10%。
其中华润万家的纽奥良烤鸡块、百佳超市的烧鸭等多个大型超市热销的7种“明星熟食”纷纷中招,被检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另有37种酱菜、面食等熟食被检出微生物指标或甜味剂、防腐剂超标。
对此,广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连续多次的抽查中,散装熟食合格率一直不高,尤其是微生物指标(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既然多次检测都不合格,缘何相关部门没有重视这一问题?
与此相反是大连熟食品交易中心的做法,为了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该交易中实行“每天一检”。为此,投资300多万引进台湾全自动、高密度、大量样品农药残毒速测仪,在90分钟内快速检测500件样品农药残留量,通过气相和液相色谱仪对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及抗生素进行分析。
相关卫生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散装熟食时,最好不要向流动摊贩购买,应选择有固定经营点的经营者购买,一旦发生食品卫生状况,可及时溯源。此外,还要注意商家是否配备有紫外线灭菌灯、保鲜冷柜、流动水装置、清洗消毒等设施;注意销售熟食的操作人员是否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并戴好口罩,是否具备对刀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进行经常性消毒的设备,是否做到货、款分开。
根据《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中规定,销售的直接入口食品和不需清洗即可加工的散装食品,应由专人负责销售,并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和帽子。销售的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能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并具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
熟食加工触目惊心
事实上,熟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和质检、工商部门,多次检测不合格,多次查处,仍有不良商贩钻漏洞。
近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2012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内容显示,涉案食品最多的是鸡爪等熟食。如经双氧水、甲醛浸泡的鸡爪等熟食(23件)、染色玉米片掺入的辣椒粉(6件)、松香褪毛的猪肉(5件)等食品,三类案件合计34件,约占全部案件的81%。
在江苏徐州,市民举报鼎鼎香熟食坊,在加工牛肉、猪蹄、猪耳朵等熟食时,大肆使用工业盐。该市盐务局稽查支队执法人员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在乔家湖社区内查到了这家熟食品牌的加工间,并当场查获两袋工业盐,对相关当事人进行依法处罚。
一方面,公安、食品安全监管等部门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对这些黑心食品工坊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权益意识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但是,我国的熟食安全监管还存在不少问题。食品检测能力相对落后。对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鉴定能力缺乏,国标、行标、地标之间或交叉重叠或存在空白,甚至彼此矛盾,这对执法也带来一定难度。同时,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不够顺畅。在目前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下,食品违法案件中还存在“以罚代法”现象,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存在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该移送而没有移送的情况,案件流转移送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
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熟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对此,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熟食经营户安全培训。从依法经营、规范经营和诚信经营的角度,引导经营者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觉守法经营的意识,要求熟食经营户进一步完善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以及过期销毁等制度。
此外,还要加强专项检查的开展,尤其是流通领域,加工点的安全卫生检查,定期对超市、综合市场等点的熟食进行检测,加大流动摊点的查处力度。同时消费者也要进一步提高意识,对购买熟食,最好进行二次加热,切不可因贪图方便,而放松警惕,危害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