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风电信息管中心风电产业信理息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了41%,与此同时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比上年减少了30个小时。一方面我国风电装机在不断增加,发电量也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弃风问题更加严重,风电利用效率显著下降。风电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似乎陷入了“怪圈”。如何客观看待风电发展情况?如何破解风电发展“困局”?
全国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41%
风电发展形势向好
根据2012年度风电产业信息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为6266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482万千瓦,增长率31%,全年风电发电量1008亿千瓦时,比2011年增长41%,风电发电量约占全国总上网电量的2.0%。
按照我国火电有关指标折算,2012年的风电发电量相当于节约燃煤3286万吨标准煤、用水1.67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434万吨、二氧化硫22.8万吨、烟尘4万吨、氮氧化物24.2万吨。
目前,全国(不含港、澳、台)共建设1445个风电场,安装风电机组52827台。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最多的五个省(区)是内蒙古1670万千瓦、河北 706万千瓦、甘肃634万千瓦、辽宁471万千瓦、山东393万千瓦。内蒙古全年风电发电量为211亿千瓦时,占全区总发电量的1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去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发电量实现了同比40%以上的增长,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表示。这其中,海上风电发展是一大亮点。到2012年底,我国海上累计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0万千瓦,位于英国(295万千瓦)、丹麦(92 万千瓦)之后,居全球第三。
弃风同比翻一番
弃风成制约发展重要因素
在看到风电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有组数据不容忽视。2012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为1890小时,比2011年的1920小时减少了30小时。2012年全国弃风电量从2011年的120多亿千瓦时增至约200亿千瓦时,弃风电量占全年风力发电量的1/5。
“以上数据本身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我国风电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风电并网以后的利用率不高。”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风电运行情况看,“三北”地区是我国风电建设比较集中的地区,占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的86%。蒙东、吉林限电问题最为突出,冬季供暖期限电比例已经超过50%。蒙西、甘肃酒泉、张家口坝上地区电网运行限电比例达20%以上,黑龙江、辽宁风电运行限电比例达到10%以上。
对于造成弃风限电的原因,白建华指出,一方面是因为风电发展速度比较快,整个产业链规划不完善。另一方面,“三北”地区电源调节性能不好。现在风电主要是当地市场消纳,风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特征,属于波动性电源,这就要求常规电源的调节性非常好。比如,冬天是风电最好的时候,而“三北”地区是供暖期,普遍火电占的比重比较大,火电是热电联产,这就减弱了风电的调节能力。
政府鼓励风电供暖
寻求消纳方式或是发展出路
“风电"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累计并网运行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但是装机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装机不发电等于没有,所以我现在关注的是1900亿千瓦时的电量到2015年是不是真的能够发出来,送出去,真正地消纳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对记者说。
为了解决风电消纳问题,3月22日,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关于做好风电清洁供暖工作的通知》,将在北方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风电清洁供暖技术,力争用2年至3年时间使风电弃风限电的问题有明显好转。
风电供暖主要是针对我国“三北”地区弃风严重的冬季供热期,如果风电能够承担冬季供热的重任,就可替代“三北”地区现存的大量小锅炉,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目前,风电制热技术已足够成熟,从技术层面看没有问题,但从政策体制方面,风电供暖的成本比火电要高近一倍,以后如果大规模推广成本问题还值得研究,但也是风电消纳的一种方式。”施鹏飞说。
鼓励风电供暖是政府寻求风电消纳方式的新尝试,除此之外,专家们表示,还要在扩大风电消纳方式上继续下功夫,以此来彻底解决弃风问题。
施鹏飞认为,在当前体制下,要解决弃风问题,重点是要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加大力度建特高压电网,把不能就地消纳的电大规模地输送出去,把“三北”的风电送到“三华”地区。
“如果我们能把跨省,尤其是跨区域电网建立起来,就相当于市场扩大了,这样风电在这个大市场里占的比重就很小了,可能就不会出现弃风现象,市场运营就相对简单了。”白建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