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政策利好 发展谨防过热

   日期:2013-04-19     评论:0    
核心提示: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

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指导意见》指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自市场分析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933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而国联证券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并且会在随后较短时间内达到万亿元规模。

以2011年数据为例,中国物联网产业总产值接近2600亿人民币,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跟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关于物联网相关政策的发布,让物联网成为了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也确保了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但是这些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同时,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

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产业链薄弱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工程化发展。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产业会否昙花一现?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自此全国便涌起了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热潮。截至2011年,全国便有超过90%的省份已将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涉足物联网产业园的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由于各地对此产业进行大量投入,有产生泡沫之虞。而且,各地兴建物联网产业园都有政府的背景,政府的大力扶持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从而给行业带来重创。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金融危机之前,借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东风,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一时间内各种光伏企业风光无限,其中最耀眼的恐怕就是无锡尚德集团及其掌门人施正荣。据说,尚德集团能把产业园放在无锡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然而,现在最大的新闻就是光伏产品在全世界卖白菜价,而且还处处遭反倾销调查,征收高额关税。尚德集团也已宣布破产,昔日的中国首富施正荣财产也几乎被清零。物联网产业是不是下一个光伏产业?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