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食品监管力度受质疑 标准迫切需要完善

   日期:2013-04-15     评论:0    
核心提示: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消费者对许多国产产品都失去了信心,尤其是乳制品行业。有消息称世界最大乳制品出口企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将趁虚而入,在中国建立牧场。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消费者对许多国产产品都失去了信心,尤其是乳制品行业。有消息称世界最大乳制品出口企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将趁虚而入,在中国建立牧场。相关专家称,建立一套和国际接轨的、透明的、并且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日前,国务院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挂牌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中国化工仪器网编辑认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太老太少,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才是王道。

消费者质疑国产奶粉品质 国外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奶粉的各种消息让内地的奶爸奶妈们有点闹心,也说明国内消费者对高质量乳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国内的乳制品企业来说,应该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最近,不少中国乳企纷纷走向新西兰等乳业大国,而新西兰乳企也看准中国蕴藏的巨大商机,陆续在中国建起了牧场。世界最大乳制品出口企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魏柯文曾表示,到2020年,计划在中国拥有30个自有牧场。目前在河北省已建立3个牧场,并有2个牧场正在建设中,计划到 2018年每年在中国生产10亿升牛奶。

魏柯文称中国是恒天然至关重要的市场,恒天然进驻中国30年以来,始终致力于与本地乳业精诚合作,恒天然斥资2亿元人民币兴建恒天然玉田牧场,这标志着我们进一步加强与本地乳业的合作,以扩大我们在中国本地牛奶的生产。第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的价格正在上升。第二中国企业手里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第三,现在国内的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企业对中国原材料生产的产品还没有恢复足够的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用最好的原材料来实现国际化品牌战略,我觉得这是值得肯定的。反过来再看,这些国际知名乳制品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他们主要看中了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

现在中国的乳制品市场,包括中国整个食品市场,应该说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的老百姓最相信外国人用外国的原材料制作出来的食品,最不相信中国的企业用中国的原材料制作出来的食品。海外乳品企业在中国本土企业品牌受到一定质疑的时候,进军可能是最好的时机。那么,在这样的心态下,中国企业如何能够找回消费者对它的信任?这是一个长期的道路。这不光涉及到企业本身,还涉及我们监管部门是不是能够建立一套和国际接轨的、透明的、并且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改革 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记者昨日获悉,在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挂牌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监总局”),最近已内部印发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简称“三定方案”)。“三定方案”针对整合在国家食药监总局下的生产、流通、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设三个食品安全监管司。其中,食品安全一司、二司的职能,分别是负责掌握分析生产、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形势,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等;三司负责分析预测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参与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等。

方案要求,危害群众健康甚至生命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仅需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行政执法,还需公安部门加大查处力度,追究不法产销企业(商户)的刑事责任。方案指出,公安部负责指导食品药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公安部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药品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迅速进行审查,并依法做出立案或不予立案的决定。公安机关依法提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出检验、鉴定、认定等协助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新一轮机构改革,将食品安全监管中最重要,也最容易出问题的生产、流通、餐饮环节,整合到一个部门,体现政府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因此,在内部机构设置上,需真正建立执法行为规范、权力运行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

专家称食品安全标准太过宽松 应尽快完善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最近农夫山泉陷入“标准门”中,亦有菊花产品被指存在农药残留问题,涉事企业纷纷表示自己符合国家标准,有不少专家称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太过宽松,无法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食品安全的低标准意味着食品安全的低保障。食品安全标准的混乱、无序、落后,自然也意味着食品安全的低保障。很遗憾,关乎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混乱、无序和落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言及食品安全标准,令人记忆很深的是乳品质量标准。中国乳业的声誉一度相当狼藉,在这背后,乳品标准的低下不能不说是推手之一。

食品需要通过“标准”来保障。一个理想的状况是,各类标准齐全,且标准在执行方面有力。也就是说,各类食品、饮品在治理标准方面有法可依,且执法必严。唯有如此,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有真正“破题”的机会。现实与理想距离不小。目前食品标准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既老且少且低;监管常常职责不明,缺乏力度;有些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透明,有的标准还被某些利益主体“绑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食品标准的现状难如人意的原因所在。

标准“老”、标准“少”、标准“低”,直接说明的是标准的落后。有媒体曾报道称,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10年以上标龄的占1/4,个别甚至已超20年未修订。而与这种长期缺少修订的“老”标准相对照的是,许多创新产品缺少对应的标准。如一些食品农药残留的管理,几乎是空白。标准“少”,甚至某些标准的缺失,以及标准“低”,更是不难理解。关于标准“低”,一直存在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称,标准的水平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按此意见,食品标准的水平不是与对人体的伤害直接相关,而是和发展阶段关系更近。谁说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得喝农药残留量高的茶叶?值得一提的一个问题是,某些地方标准之间还存在矛盾,互相“打架”,在标准的适用上自然也难以清晰。

有人认为,食品标准的制定至少跟两个方面的要求相关。一是消费者的健康要求;二是产业要求。前者好理解,后者则跟国家间的贸易壁垒等因素有关。但需要明确的是,行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消费者健康受损之上。无疑,食品安全需要高“标准”。目前,卫生部门已经启动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对现行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强制执行内容进行清理,计划于2013年底完成标准清理,2015年底完成标准整合工作。这样的清理与整合当然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改变“老、少、低”的状况。同时,标准的制定要求更透明、更广泛地征求民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