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精神,是忠诚报国的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1919年,满怀着强国富民梦想的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一书,后来以此书为基础成就了《建国方略》。这部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的巨著,凝结了几代人的追求,内容涉及对未来现代化中国的铁路、城市建设、水利、电力、海港等各方面的建设,其中,中山先生指出“今日人类之文明,已进于电气时代矣,从此人之于电,将有不可须臾离者矣。”孙中山不仅特别关注电力对于中国发展的作用,以超前的眼光提出三峡大坝的理想并明确提出可供发电,更指出包括煤炭在内的资源也应该全盘配置,进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用、为民所享者也。”可惜的是,因为时局动荡,中山先生的这一远大梦想胎死腹中,令人叹息。
《建国方略》在孙中山的时代虽然没有实现,但“国民!国民!当急起直追,万众一心,先奠国基于方寸之地,为去旧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设也”中山先生的这一呼吁,却得到了后人的继承。
2009年1月6日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以来,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一系列特高压工程相继投运,通过一条条特高压电网,北方的煤、西部的水以及风、光等新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优化配置,经由这条条“高速公路”为这片土地源源不断地注入了腾飞的血液!特高压工程的研发与建设,不仅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为民族发展、国家富强作出了卓越贡献,某种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山先生的梦想。
干大事,往往要经受常人不可想象的曲折、挑战,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自序中说:”予之主张建设,反致半筹莫展,一败涂地,(但)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多年来,在苦难面前,在挑战面前,在质疑面前,坚强的国家电网人正是依靠这种勇气、决心,以忠诚报国、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团结合作的特高压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世界电力的制高点!
忠诚报国敢为人先
2009年之春,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入运行后,刘振亚总经理因公访问美国,并与时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交谈。在交谈之中,朱棣文部长的一句话让刘振亚有些吃惊。朱棣文的话是:你们搞的特高压,我很嫉妒!
“这方面你们走到了美国的前面去了,我们很想和你们分享这个成果。”朱棣文部长的话恳切而真诚。
从当初的向国际同行学习到如今的世界引领,特高压,无疑代表了当今世界电网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得到了国际范围的高度认可。有人羡慕,有人盛赞,但谁能够清楚知道国家电网公司为此付出的心血和面对的困难?
2005年5月25日,一份名为《关于特高压电网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报告提交国务院,三天后,国务院要求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一个世界尚未建成,或初步建成然而未能按预期运行的特高压电网在中国研发与投建,的确有许多太令人放心不下的问题,比如安全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稳定运行的问题。”讨论之后,专家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在中国,要做一件前无古人、国外也没有成功经验的事情,必须要做万无一失的准备,为此刘振亚总经理下达了“特高压工程要做到零缺陷”的指示,这,包含着国家电网人的决心,也包含了国家电网人的自信。
2005年6月,一场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研讨会在北戴河正式召开,来自工程院和高校的32位专家参会。这是一场思想的锋芒对阵,最终,特高压技术以及建设的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赞同,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特高压输电技术应该研究,并且应该有国家出面组织研究,同时同意上马特高压示范工程。
经过国家电网人的坚持和努力,特高压的春天,由此到来。
“建设特高压电网为核心的坚强智能电网,关乎国家的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关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技术创新意义的宏伟事业。”刘振亚总经理的这句话,是国家电网公司从国家民族复兴大局出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最佳诠释。
2013年1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是公司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技术进步最高奖项,也是我国电工领域在国家科技奖上收获的最高荣誉。
一路走来不寻常。回顾特高压的历史,特高压事业的一次次飞跃,离不开公司党组坚强领导的全体国家电网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忠诚报国、敢为人先的可贵精神。
实事求是百折不挠
2008年3月,由特变电工沈变制造的1000千伏变压器顺利设计完成。作为特高压关键设备,该变压器凝聚了包括朱英浩院士在内的国内相关领域科技精英的无数心血,它的制造成功,标志着特高压工程建设的阶段性告捷。
试验现场,公司领导来了,相关负责任人来,专家来了。这几乎是世界上最精心制造的设备,一旦变压器试验成功,特高压工程的核心设备即大功告成。试验开始。专家们聚焦操控台,盯着各项指标,加负荷,电压指针向上升起。忽然,伴随一记闷响的电击声,电压指针归零!所有人刹那间惊呆了!电压离顶级还远,升压时间只有72秒,绝缘被击穿。怎么会……通不过?
大型的设计方案审查会立刻组织召开,专家组与厂家一起进行解体检查,进行故障分析,制定技术整改措施和关键流程,完善有关制作过程中的工艺和质量控制……面对外界“人家欧美都没有建设特高压,中国就能建特高压?”的声音,如果第二次试验失败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清清楚楚。
第二次试验现场,变压器刚升压到29秒,“轰”的一声,电压指针归零。两次试验双双失败,让一位工程师跌坐在地,嚎啕大哭!所有参与人员心情无比沉重:难道我们真的搞不成?难道特高压国产化道路真的就走不通?多少遍的反复论证,多少次的反复修改设计审核就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面对这样的艰难处境,国家电网人没有退缩,没有动摇。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百折不挠,重新上路。
2008年6月,重达400吨、制造费用耗资5000万元的变压器再次沉闷地卧在试验场。只有熟悉它的人才能够知道它所承载的科技含量以及为之付出的苦难和煎熬。
升压试验规定5分钟,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电压表上。635千伏,750千伏,867千伏,1100千伏!随着试验总指挥宣布实验成功,控制室、试验大厅内外掌声如雷,成为沸腾的海洋!人们疯了般相互拥抱,猛烈握手,用泪水和笑脸庆祝。穿越科技与探索的漫漫长夜,胜利的曙光此刻尽情照耀。
[pagebreak]而这,还只是特高压事业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一个小小的缩影。
如果会场的座椅能说话,它会告诉你公司党组领导为了特高压的决策、组织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如果被称为特高压塔线“雏形”的“200米试验线段”的银线能说话,它会告诉你早期的科研人员曾经多少次满是汗水爬上那60米的铁塔!如果那些关键设备和元器件能说话,它会告诉你,为了研究成功,科研人员曾经多少次欣喜异常而潸然泪下!如果特高压线路下的土地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有多少施工人员日夜兼程不分冬夏!如果……
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国家电网人就是依靠这样的精神,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掌握了一项又一项的自主创新技术,用汗水和心血,铺就了一条烁烁放光的康庄大道!
团结合作铸就脊梁
有人说,特高压事业如果是一场恢弘的战役,那么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我们拥有在公司党组坚强领导下的一支在磨砺中前行、在逆境中成长、在开拓中进步的铿锵铁军。
此言不虚。
像特高压这样的创新工程、系统工程,拥有数千人的科研队伍,几万人的施工队伍,牵扯到各个方面,没有全体国家电网人的努力,想要取得成功,谈何容易?
为特高压工程的研发和建设,人事董事部、人力资源部对所需人才一路绿灯;为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发展策划部精心进行规划设计,顺利完成规划报批;为特高压设备的自主研发和联合攻关,科技部门积极协调,为特高压工程的正常运行,建设运行部认真抓好岗前技术培训,保证投运后的安全运行管理;为特高压工程的顺利试运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积极组织电力调度,制定多种安全运行方案;为特高压工程招标的公正有序,纪检部门尽心尽责保驾护航,为特高压建设队伍保持高昂斗志,新闻宣传部门将精神食粮送到建设一线……
这群人中,有满头白发的老专家,也有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初出茅庐敢拼敢闯的基层员工,也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层领导,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也有铁骨铮铮一腔热忱的热血汉子……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设期间,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浩,从晋东南变电站建设工地出来,又风尘仆仆地奔赴640公里以外的荆门变电站工地。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和艰辛的长途跋涉,总是一下车就直奔现场。面对工作人员,他深情难掩:“特高压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等了一辈子啊,可不能错过!”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全线铁塔1284基,总重超过9.3万吨,给跋涉千里的运输带来了麻烦。为了把1000千伏变压器、电抗器等设备安全准时运输到位,来自不同单位的建设者共同保驾护航,硬是把这些总重逾千吨的“大家伙”安然架设到了长治、南阳、荆门三站。特高压第三项目部经理付明翔说:“我觉得铁塔就像我的孩子,看着铁塔一基一基组装起来,我心里别提多欣慰了。”
安徽送变电公司高空作业员工张成在日记里写道:“这一个月,天天都在100多米高的塔上施工。为了不耽误工作,午饭都是用绳子吊上来吃的,苦累自知。可是站在塔上,看着这么宏伟壮观的工程,衔嵩山,接黄河,心中豪气顿生,万里山河都写进了胸怀。”
……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特高压事业,就是这群人团结合作打造出来的中国电力的脊梁!
9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重点对铁路交通做了详细的规划,这些线路从中国的北疆延伸到了南国,从东海延伸到了西北、青藏,根本的目的,便是配给各地之资源以强博大之中国、以富全体之国民。
90多年后,倘若中山先生在世的话,在他那曾经倾注梦想的中国版图上,会看到一股股银线、一基基铁塔犹如天地脊梁的巨龙,不仅实现了“煤从空中走”,“水火互济”,更接纳了风能、光伏等新能源,为中国源源不断地注入腾飞的力量。
这就是特高压,从无到有,还在不断地生长、绵延,构成了一幅新的宏大的电网蓝图。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坚韧、坚强的国家电网人,正是以如此的精神和气概,团结合作,忠诚报国、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国富民强不懈努力着。
先生若见,定大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