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中国光伏业一直新闻不断。A股市场中,超日太阳的“董事长跑路”风波刚过,而今在美上市的尚德电力又成为光伏业的另一伤疤。这不禁让外界反思,谁来为过去十年里,中国太阳能产业快速扩张、以致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埋单?
各地追捧的“绿色GDP”
不可否认,光伏巨头的倒下,只是中国光伏产业大萧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光伏业作为“绿色GDP”受到各地政府的追捧,在贷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也毫不吝啬。
2005年,在无锡市政府的帮助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锡尚德)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75%股权的国有股获益后,相继退出。同年底,各路资本共同募集8000万美元,助力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内地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
揪心的是,彼时也正值光伏业利润的最高期,尚德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投身光伏,各地政府也纷纷效仿,“光伏热”就此展开,中国形成全球最大光伏加工与制造产能。
据了解,中国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但九成以上产品依赖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市场,国内需求不足3%。
“当时的投资者似乎以为只要有钱有机器,就能做光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看项目,大家都忽略了市场需求。”一位投行内部人士回忆道。
在浙江,高峰期该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万千瓦以下。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涌入,光伏组件价格从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光伏行业利润率相应从139%下滑到10%左右。
“超过一半企业退出了”
欧洲等国家2010年纷纷削减光伏补贴之举,被视作刺破中国光伏产业泡沫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求利益,盲目上马,不从长远考虑,一直是光伏行业的隐患,欧债危机加速了它的爆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
大环境的恶化,让极度依赖出口的中国光伏产业迅速进入“洗牌”阶段,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2012年下半年,多晶硅投资泡沫开始破裂,全国43家多晶硅企业共计停产30余家,行业哀鸿遍野。
不独是位于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企业,身处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组件企业也是度日如年。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指出,2011年统计的光伏组件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即便如此,2012年中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 2009年的700%。”
“供过于求起码有一倍多,全球市场需求在2000万千瓦左右,产能却达到4500万千瓦,多余的2000万千瓦只能淘汰。”为光伏组件企业提供原料的多晶硅龙头企业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说。
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等产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介于14.78%至 15.97%的反补贴税。欧美国家“双反”政策一经启动,中国光伏组件龙头企业——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2012年没有一家赢利。
“今年一季度,中国加工制造的光伏电池片基本退出了美国市场。”吕锦标说。
过剩悲剧为何反复上演
“在过去,即使存在产能过剩和巨额债务,也还没有企业破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如今尚德率先进行重组。也许在这以后,随着产业的整合,还会有更多太阳能企业由于管理问题或市场短缺而开始调整战略。”
现今,尚德破产事件已被视为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前景恶化的标志。当初银行为什么对尚德这样一家企业出手如此大方?在中国,为何盲目上马、产能过剩的悲剧反复上演?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值得各界反思。
过度的投入最终带来过剩的产出,这与地方政府发展光伏的雄心壮志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今天的产业悲剧埋下伏笔。只有理性的市场行为发生作用,巨大的泡沫和虚假的繁荣才终能化为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