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防火墙”就是信任度

   浏览:170    评论:0    

“防火墙”有多高,政府公信力就有多高;“防火墙”有多牢固,社会信任度就有多坚实

民以食为天。今年两会,食品安全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委员坦承,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从广大畜牧工作者、乳业企业到国家政府部门,都有责任”。来自香港的容永祺委员举例“奶粉限带令”,认为“现象的背后正是内地民众对内地食品缺少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食品安全的“保胃战”中,人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相对于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公众“食品焦虑”的现象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对于近期的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尽管浙江嘉兴防疫部门表示不是猪瘟,许多人还是不免担心。再比如,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公众对于农药残留与重金属超标仍然心里不踏实。树立信心信任,是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市场基础。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透视老百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老不信”,一定程度是由于“毒奶粉”、“瘦肉精”、“塑化剂”带来的心理阴霾。另一方面,这些怀疑与警惕的背后,是公众不断提升的安全健康意识。近年来,在生活水平从“吃得饱”跃向“吃得好”的过程中,人们对涉及生活品质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公众科学素养与权利观念也与日俱增。

有人说,食品生产是个良心活。无论是餐厅的后厨,还是食品的封装,食品生产的诸多环节,普通消费者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加上现代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消费者即便在购买后也很难全面掌握相关质量信息。在此背景下,个别无良商家趁机钻营,极易造成“优质不能优价、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而累积、放大不信任的社会情绪。因此,有专家将食品安全问题归结为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

破解“逆向选择”困境,加强监管是根本出路。这种监管包括政府监管,也包括公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针对监管中“边界模糊地带、缝隙空白盲区”,将要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有望实现监管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监管环节减少,执法模式由多头变为集中,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打破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现象,并由此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相比于耳熟能详的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具有特殊意义。在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会从市场上购买商品进行专业检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事实上,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到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以及民间组织的发育,各方面公众参与程度的滞后,恰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短板之一。正因如此,今年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议,“依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探索民间参与监管的模式”。

最大限度推动食品安全的统一监管,广泛动员和组织公众参与其中,才能共同垒砌食品安全的“防火墙”。“防火墙”有多高,政府公信力就有多高;“防火墙”有多牢固,社会信任度就有多坚实。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