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与污染有关的新闻也不少,比如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每次一报道,公众都会关注,但过一阵儿也就忘了,更像一个旁观者。PM2.5不同,因为空气无所不在,空气污染与每个人都有最直接的关系,由此导致人人都对环保有了切肤之痛。未来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PM2.5会天天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影响生活习惯、社会决策乃至文化习俗。
我们知道,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消耗、高排放。从中共十四大开始就已经倡导发展方式的转型,只是到现在还处在转型中。其中也确实存在两难:一方面随着GDP基数变大,继续维持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很困难,投资驱动型的增长必然拉动钢铁水泥这样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这是环境恶化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的形势已经迫使我们加快改变发展模式,雾霾问题无非再一次向我们重申了这一点。
GDP多增长几个百分点,现在大家的感受已经不大明显,但对环境污染,每个老百姓都能切实感受到,所以难免焦虑。总的来说,无论我们愿意与否,现在已经到了环境问题倒逼发展模式转型的阶段。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60年代出现环境问题,70年代开始全面治理,80年代重要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改善,光化学污染造成的气喘病开始减少,前后大概历经30年。这也是前车之鉴。
环保确实在倒逼文明的走向。人类发展中做的这些事情,肯定要付出代价。以前不理解,以后大家会理解。比如说每人拥有一辆车好不好?住房人均面积非常大好不好?汽车尾气污染现在众所周知,而造太多房子,使用大量钢筋水泥,同样也会引起严重污染。
人类文明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驾驭能源的历史。发达国家如美国,平均每个人消耗7吨标准油,英国人均只有3.5吨,意大利人均才3吨。1个美国人抵得上2个英国人,或者18个印度人的消耗。所以美国的生活方式是举世公认的不健康,西方国家对此都是一片骂声。我们的生活方式更不应该处处向美国看齐。真正的文明,就是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后,人类尽可能做到节约能源。
目前,我们要更多关注技术上的节能。比如电器从定频变成变频,钨丝灯改成节能灯。一方面,技术发展伴随着能效提高,不带来能效提高的进步都不是真正进步;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使得人类开拓更多的领域,产生了反弹效应。就是说,一边节能,一边又使用更多能源。比如过去用钨丝灯泡,一个灯就用一只灯泡,现在有了节能灯,一个灯吊上七八个灯泡,大家也觉得经济上没负担。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知道,中国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比如,是否需要汽车社会?如何优化城市功能?一些郊区规划了“新城”,但假设新城不解决就业,变成了“睡城”,人们只是回来睡觉,每天上下班,钟摆人口大规模迁徙,那么将会加大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对于20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来说,优化城市功能,降低无谓的运动和消耗,想明白究竟要过怎样的日子,才是治理PM2.5的最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