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国内自动化产业发展?

   日期:2013-02-28     评论:0    
核心提示:虽然中国正在极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但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上扛着大旗占领阵地的依然是国外品牌,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在自动化这台大戏中依然处于“配角”的位置。

虽然中国正在极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但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上扛着大旗占领阵地的依然是国外品牌,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在自动化这台大戏中依然处于“配角”的位置。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工业化程度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工业自动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要比国外晚了数十年,基础比较薄弱,因而在与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企业竞争时,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这还只是中国企业处于弱势的原因之一,除了历史原因,还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国内企业破茧成蝶?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求生存谋发展是最根本的目的,但是如何协调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却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在面临这个问题是,国内企业是如何选择的呢?

一家工业自动化企业,投资一个新产品,从立项到成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企业带来利润,5年的时间并不算长。然而,谁又能保证这家企业能平安地渡过这5年呢?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摆在许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目前,许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的产品线不全,新老产品的生命期没有形成重叠,从而造成产品断代。老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差,利润越来越低,而新产品却迟迟不能挑起大梁,企业就此一蹶不振。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主观上急功近利;其二,客观上,大多数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都存在缺乏资金支持、人才流失严重的困难。

而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又是另外一个致命杀机,这对于技术实力强劲的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

工业自动化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几家大型跨国企业垄断着核心技术,并以此垄断市场。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普遍缺少高端核心技术,例如近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大行其道的现场总线技术,在大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的产品中却难觅其踪。原因是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如要使用必须支付高额的版权费。没有自己的技术就要受制于人。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在打破技术垄断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业链的不完整,又使得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孤掌难鸣。

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中依然存在着“重研究开发、轻产业化”的倾向。很多技术成果出不了试验室,最终被束之高阁。国家投入资金有限,企业和研究机构缺乏资本运作、风险投资的意识和能力。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原材料加工、元器件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低,难以提供支持。而在国外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基础研究、产业化、生产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很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在欧、美、日等科技发达、技术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将产业化工作放在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这些地区有大批早年做OEM起家的企业,在把基础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成本要比欧美日低很多;当产品进入稳定期,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工作就转入设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成本更低的工厂来完成。当然,这需要企业本身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但其产业化的模式确实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在聚集了国际众多强手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国内企业要想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很多民族企业的崛起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相信中国的工业自动化企业早晚有一天能够打破僵局。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