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环保规划解读:政府投资不如买服务

   日期:2013-01-28     评论:0    

继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环保产业又迎来政策利好:不久前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未来5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约1.5万亿元;诸多新兴环保产业领域将得到重点支持。业界从《规划》中看到了环保产业成长的空间。

中国水网总编、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表示,《规划》从水气声渣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详细部署,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也给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通过购买环境服务,让有限的政府投资吸引大量的社会投资,还将取得持续稳定明确的治理效果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即将出台,环境服务业作为其中的重要子规划自去年起就已引起广泛关注。“环保产业要成长为支柱产业,必须以环境服务业为引导。”作为环境服务业坚定的推动者,傅涛强调,地方政府环境投入压力大,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本找不到稳定合理的投资渠道。“两者需要一个通道,进行融资模式的创新。而如果地方政府从直接投资转变为采购环境服务,由提供服务的环保企业再进行融资,就是一种值得的尝试。”

合同环境服务就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模式设计,而这也是环境服务业规划中综合环境服务的主要市场模式。地方政府将某些环境治理任务以效果为标的,通过规范的招投标方式交给环保企业,通过合同约定治理效果、期限、付费原则等,而规划设计、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则统一由服务企业协调优化完成。傅涛正在和地方政府合作,想为这种模式的推广积累经验。

在广东某市,“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下决心治理一条困扰公众多年的运河河道,初步估算大概需要约100亿元的投入。按照此前地方政府的想法,财政出资几十亿元,剩余的则向银行借款。而在傅涛为其设计的治理方案里,思路调整为政府每年投入约 10亿元来采购治理服务,负责提供治理和综合服务的企业则以项目部分投资和每年获得的付费为担保进行项目融资,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

“在我们的设想里,政府资金压力和财务成本都较原来大大降低,最后的投资总额可能会少于当初的预算。”傅涛说,从投资者到消费者,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一旦代表公众采购环境服务,地方政府必须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管,有效果才付费的合同约定则使得这种监管合法、合理且渠道畅通。

事实上,在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中的BOT模式就是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的应用。傅涛他们希望这种模式可以扩展,让更多的资金、企业参与到更广范围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中去。“通过购买环境服务,有限的政府投资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社会投资,还将取得持续稳定明确的治理效果。地方政府也将更加注重投入的过程,而并非此前只顾花钱难见效果。”傅涛说。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