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的帷幕刚刚落下,漫天雾霾就将北京的天空遮挡得严严实实。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已使中国付出昂贵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如何让今后能源的利用既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破坏环境,已成为困扰并“纠结”政府的大难题。
而中国整体的能源供需形势好比序曲,只有准确把握住这首曲子的主旋律才能为2013年中国能源规划描绘清晰的蓝图。那么,今年中国的能源供需形势究竟是过剩还是紧张?
偏紧?放松?
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曾在公开场合指出,2012年受前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连续下滑的影响,供需形势较往年宽松。但2013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预计从下半年开始能源供需将重现偏紧的状态。
言犹在耳,不久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史丹却对外表示,受原油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型模式向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模式调整的影响,2013年我国能源需求或将供大于求。
这截然不同的两种预测,均是基于各自对2013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国家调整发展模式的预测。究竟哪种预测代表当前的主流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在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中称,尽管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但受到未来5年内全球经济仍将持续低迷的影响,“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供应的总体形势将有所改善。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需求增速为4.7%,较“十一五”时期回落约2个百分点。
对这一判断,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表示认可。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导致能源需求下滑,加之北美“页岩气革命”引发能源格局的改变,全球能源供给与产能发生了根本变化,供需矛盾已不像前几年那么突出。
“现在全球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资源短缺,而是能源供给国应当如何吸引投资以及促进技术进步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能效的提高,我认为整体能源供应将不是问题,中国在较长的时期内能源形势应是供大于求。”陈卫东说。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2013年中国能源需求维持供大于求的可能性较大。“虽然宏观经济向好、城镇化进程加速,但国内的能源需求状况无法立刻从去年的疲软态势中复苏,预计今年国内能源市场的需求不会在2013年完全释放。”
供应稳定是关键
除受经济形势影响外,中国当前力推的经济转型也将对能源需求总量带来直接影响。
“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将主要表现为内部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清洁、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替代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高耗能产业也将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中国能源展望》预计,我国工业能耗增速将继续下行,2010~2015年年均增长为4.3%,比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低约0.5个百分点。
而且,随着中国能源消费增速放缓,能源利用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预计中国能源强度将从2010年末的1.03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5年末的0.87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16%。
宛学智表示,受利好政策影响,不仅国内用能行业准备扩大产能规模,产能行业也在积极筹备,“产能增速大于用能增速将缓解我国用能压力”。
“因此,从中国能源需求的总体看,形势还是乐观的。但是,一定要保障能源供给的稳定,我认为关键是制度资金的流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地缘政治的稳定。”陈卫东说。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4%,石油占18.6%,天然气占4.5%。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近20年来中国陆续成为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净进口国——2013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更将突破60%。
陈卫东指出,以石油为例,确保供给源的地区稳定才能保证国内的能源供应。“美国自‘页岩气革命’后能源已经有独立的趋势,将会逐步回归北美地区。今后美国一旦撤出中东地区将导致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会给中国的石油供应带来巨大影响。”
他认为,中国要有参与全球能源安全格局的气魄和眼光,“如果能积极参与并获得话语权,能源的供给并不是问题”。
控制总量须力推
不过,尽管目前中国的能源供给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对能源总量的控制仍然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能耗大国——比预计的时间提早了10年。据戴彦德预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可能高达53亿吨标准煤。
能源需求的持续上升不仅会继续给能源供应带来压力,也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最大障碍。若想要彻底驱散笼罩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必须依靠控制能源总量与推行低碳发展。
宛学智指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于政府是严峻的挑战。国内经济还处于加速发展时期,而城镇化等战略也对能源提出大量需求。”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着力建立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长效机制。
对于如何建立倒逼转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政府已经在考虑并制定经济激励性的政策。
“我们从年初中央经济会议上就能看出相关信息,以往发挥巨大作用的命令控制型能源政策体系必然会转向。今后能源政策将以经济激励为主,一些市场化的经济激励政策手段迎来了机遇期。”冯飞说。
陈卫东指出,要控制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必须提高能源价格,使能源回归应有的稀缺属性。“只有提高价格才能让民众珍惜能源。现在许多人对能源的消耗几乎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这是一种无休止的索取。”
从目前趋势来看,2013年的能源价格改革已经一触即发,但是在CPI高企的情况下,国内民众能否接受将是一大问题。
宛学智建议,政府对能源价格改革应进行详尽规划,以市场化精神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分批次进行价格改革试点,循序渐进地推广价格改革。
同时,国民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社保体系完善等方面也须紧跟进行,实现民众的承受能力、消费能力与能源价格同步升级。